其二,是否保留“朱姓宗室垄断国家首领”的传统,非朱姓者能否担任元首;其三,是否需要建立联邦层面的舆论管制机构,统一审查“危害联邦稳定”的思想与言论。
六大强国的立场在开场发言中便显露分歧。朱祁钧代表明国表态:“君主立宪可酌情允许,但需明确君主为国家核心,议会不得干预军权与宗室事务。
至于非朱姓掌权,绝无可能,联邦由朱家开创,岂能容外姓染指?”他的话得到扬国与代国等保守势力的附和,朱瞻塙补充道:“《皇明祖训》载明‘非朱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此条不可动摇。”
越国的朱瞻壑则持折中态度“立宪与否是各国内政,但联邦需规定底线——君主必须掌握国防与外交权,议会仅能处理财政与民生。
非朱姓者可担任官员,但国家元首必须是朱氏宗亲,这是维系联邦认同的根基。”宁国与洪州共和国对此表示部分认同,朱奠培强调“底线之上可自由选择,底线之下必须禁止,否则联邦将成一盘散沙。”
越齐国的朱瞻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联邦的根基是共同利益,而非血缘。如果某个国家的非朱姓者能更好地维护民众利益,为何不能掌权?
至于立宪,这是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的选择,联邦无权干涉,只需确保其不侵犯他国利益即可。舆论管制更是多余——思想如水,堵不如疏,与其禁止讨论,不如建立辩论机制。”
他的发言遭到半数以上国家的反对,庆国国王朱邃墁直言:“若放任非朱姓掌权,不出三代,联邦将不复为朱家之联邦!”
中小藩国的立场则更为复杂,岷国的代表支持虞国的主张,认为“虚君制是小国生存的最优解”;沈国、韩国等依附宁国的国家则完全附和六大强国的保守派;秦国、晋国等与洪州共和国联系密切的国家,主张“开放元首资格,但需通过联邦认证”。
即便是同一国家的代表,观点也可能相悖,代国的贵族代表坚决反对任何变革,而其工商界代表则呼吁“至少允许商人参政”。
开场会议持续了三天,各国就议题逐条展开辩论,却在每个关键点上都陷入僵局。关于君主立宪的权力划分,明国坚持“君主主导”,虞国主张“议会主权”,越国提议“三权分立”,最终未能形成任何共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