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国改革的消息在因为时间还比较短,暂时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多数人都还以为这不过是小国的内斗余波,即便制度有调整,也只不过是徐珵想做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罢了。
在大明联邦的这些多朱姓国家的压力下,徐珵和石亨可没有那么大的胆子谋朝篡位,等到新的岷国君主成长起来,自然会废除徐珵的这些改革。但朱昭熙却在这份情报中看到了不同的可能。
她将自己关在书房,重新梳理联邦各国的现状。六大强国中除了虞国和越国之外,都是习惯了封建时代的格局,渐渐地已形成稳定的皇权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随着工业发展不断强化。
这些国家的宗室虽有分歧,但在维护皇权核心这一点上高度一致。想要在这些国家推动制度变革,无异于与整个统治阶层为敌,成功率微乎其微。
中小藩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南武洲的分封消耗了他们大量资源,十四个二级小国中,有九个的财政赤字已超过年收入的三成。为了维持武洲藩地的运转,他们不得不向大国借贷,仅宁国一家就持有五国的债务。这种经济上的依附性,让小国的统治根基本就不稳。
更关键的是,这些小国的宗室结构远不如大国稳固。代国、庆国等都存在皇子争储的隐患,韩、沈等国的旁支宗室对主脉的不满由来已久。岷国的案例证明,只要有合适的契机,即便是看似稳固的皇权,也可能在短时间内被颠覆。
朱昭熙意识到,之前的思路过于局限。她一直将虞国视为制度变革的唯一推动者,却忽略了联邦内部的力量对比。大国需要中央集权来维持统一,这是他们的生存逻辑;而小国为了摆脱困境,反而可能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场。
如果能在中小藩国推动变革,哪怕只是从君主专制转向虚君制,也能打破联邦长期以来的宗室垄断。
一旦有足够多的小国采用选举制或议会制,联邦的游戏规则就必须调整,要么承认新制度的合法性,要么动用武力维护旧秩序。而六大强国在武洲战后元气未复,短期内不可能大规模用兵,这就给了变革缓冲的空间。
这个想法逐渐清晰。朱昭熙立刻召集劳动党中央政治局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参会者包括行政委员会委员长蒋谦、外交部部长胡一宁、对内情报局局长孙丹臣等核心成员,朱昭熙把岷国现在的情况具体介绍了一遍。
“岷国的变革不是偶然,”朱昭熙这才继续说道,“这是小国在生存压力下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做的,是推波助澜。”
她将联邦地图铺在桌面上,用红笔圈出十四个中小藩国的位置:“这些国家现在最缺的是两样东西:摆脱债务的方法,和稳定内部的手段。我们可以提供帮助,但条件是他们必须进行制度改革。”
蒋谦提出疑问:“如果他们选择资本主义制度,而非社会主义,我们也要支持吗?”
“支持,”朱昭熙明确回答,“现阶段,打破宗法制比推行具体制度更重要。就算是资本主义革命,只要能废除君主专制,也是进步。等他们尝到制度变革的甜头,再推广社会主义理念会更容易。”
会议确定了三个方向。第一,扩充对外情报局的力量,从劳动党党员中选拔骨干,进行专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联邦各国国情、基础经济学、社会运动组织方法等,重点是如何在异国环境中识别和拉拢变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