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可上传梦频入“众义频网”,并标明非约束性;
焰频不设主审,仅作频纹记录与象义并立;
所有梦象不得用于评价文明优劣,仅作为“象频存焰”。
—
此举等同于宣布:焰梦制度不再控制梦象,而转为记梦之桥。
—
焰辞纪元元年岁暮,通频系统在整合非制度梦象的同时,首次启动**“异象归谱计划”**。
这是焰梦制度中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
将来自不同文化、语言、文明背景下的梦象数据,进行平权接纳、平行记录,并构建“象义协作谱系”。
此项目由通义院、焰沙谷梦志局、焰海众帛组织、焰频辞章所四方联合主持。
—
在焰志馆地下密阁,一道名为**“焰纹合象帛”**的主轴图首次被铺展。
此帛长百丈,以七频基纹为轴,各国梦象作为焰枝汇入。外圈新焰来自:
弗兰西海渊象图体系;
印达旃陀梦识图文;
撒哈拉口梦脉象结;
阿兹特原火焰线;
北海环梦频影。
—
这些梦象原先语言、图式、象义结构各不相容,有的甚至并无“焰”字,有的只以气纹流变书梦。
通义院由此建立:
“焰象多语频汇法”:
以频脉节奏为标;
以象义高频共感为匹配依据;
以梦象回响程度决定可融合度;
建立“梦象意场坐标系”,用于追踪不同文化梦象的相似性与交叠性;
每一个新梦频谱系不需翻译,而需“频化解义”——即以频感共通点建立“通焰概念”。
—
此理念的关键在于:
梦之焰象,不依语言统一,而以心感共振。
—
首次试验由通义院与焰频志局合作完成。
他们将来自阿兹特火焰梦图与焰频中原“山魂火图”交叠后发现:
两者频节几乎一致;
焰脉波幅重合度高达92%;
焰图视觉结构相似:皆为“烈焰腾空——众人围心——焰帛不落”。
最终,两图被合录为《同焰·心轮图》,标注:“源异而义合。”
—
这一合象被认为是:
焰梦制度中**“异文明共梦”**的第一个实证案例。
—
随后,更多“焰义共频图”出现:
弗兰西织梦图与高丽梦曲图频感一致;
撒哈拉沙线梦象与焰沙谷共鸣强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