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老朱:我孙子又在搞事?
新书推荐:南宋第一卧底、寒门祸害、李洁王浩、唐朝好男人、野山女人香、浮图塔、无意招惹、邪器、汉乡、大唐扫把星
嘉裕关。
当老朱乘着马车缓缓驶入此地时,便被眼前的一幕深深的震撼了。
这一趟从南到北,行程数千里,他早已见惯了繁华市镇,许多城池中商贾云集、车马如龙的景象早已不足为奇。
老朱深知自朱允熥执政以来,大明国力日盛,百业兴旺,尤其是商贸流通愈加频繁,城市中人流涌动,早非昔日可比。
可即便如此,嘉裕关的繁盛仍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
要知道,这里可是边塞之地,外面便是万里草原与漫漫荒漠。
哪怕如今大明铁骑早已扫平草原之患,并在那里设立行省,派遣流官治理,政令所及之地亦日渐安稳,但草原终究是游牧民族世代生活的疆域。
如今,汉人虽有迁居,然数量有限,那里的生活习俗与大明内地依旧迥然不同。
更何况,草原辽阔无垠,大部分地方皆人烟稀少,与中原沃土上那种鸡犬相闻的村落聚居格局截然不同。
当年老朱分封诸子为藩王,令他们镇守边疆,曾特意嘱咐他们,要尽量迁民垦边。
那时几个儿子皆言,塞外荒凉,苦寒难居,百姓多有畏惧,不愿远徙此地。
人心所趋,实属情理。
老朱原以为,即便如今局势安定,边塞城镇有所发展,也不过比昔日强些罢了,绝不可能与内地城邑相提并论。
然而,踏入嘉裕关的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大错特错了。
这里的繁华,远胜老朱想象中任何一处边镇。
甚至连不少中原县城也难望其项背。
街道宽阔,皆是用水泥铺就,两侧商铺林立,招牌高挂。
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车马如流,嘶鸣辘辘不绝于耳。
市井间吆喝声此起彼伏,南腔北调交织成一片繁闹的乐章。
穿着异域服饰的胡人,或策马或步行,混迹在人群中,因为数量太多,反而毫不出奇。
他们或在货摊前讨价还价,或与汉商低声交流,神态自若,宛如此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集市之热闹,竟隐隐有金陵旧日之风,令人恍惚忘却此地已是边塞。
虽然这座城池的占地面积远远比不上金陵城那般大,但就这有限的区域而言,其人流密度、商业活力,已然不逊任何繁盛府县。
短暂的震撼之后,老朱也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草原虽辽阔无垠、却也人烟稀少,同时因那片土地的特性,始终未能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帐篷为屋,牛羊为邻,流动的生活方式令定居化几无可能。
然而,他们对大明的货物却充满渴求。
铁锅、丝绸、茶叶等各类中原出产之物,在草原上皆堪称珍宝。
反之,中原百姓对草原出产的优良马匹、细腻羊皮与厚实羊毛也同样趋之若鹜。
彼此互有所需,自然催生出旺盛的贸易动因。
一旦屏障打破,往来顺畅,利益牵引之下,交易之路便会越走越宽。
朱允熥平定草原诸部之后,下令开放边市,废除诸多旧有限制,使草原与内地之间的商路畅通无碍。
除了北方的草原部族,还有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而来的各国商人。
那些带着异域口音、肤色各异的胡商,带来了异地的香料、金饰与珍宝,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冲击。
而嘉裕关,恰恰位于这东西南北商道的交汇点上。
物资、人流在此集结,如江河入海,汇聚成势。
朝廷更是在此修建通往关内的大道,宽阔平坦,车辙如线、运输之便,前所未有。
繁荣,于是应运而生。
但老朱此番亲至嘉裕关,并非为了观赏此地的热闹景象。
他此行真正的目的,是想亲眼看看大明新军。
这支军队在战场上,是否真的个个都舍生忘死,人人奋勇向前呢?
稍作打听之后,老朱从嘉裕关的百姓口中得知,如今城中早已没有正式驻军。
除了税务司征税的武装人员,以及地方官署的差役外,正规的军队皆已按照朝廷“不扰民政”的规制,迁往了附近独立的军营之中。
朝廷有严令:驻军无故不得入城,不得干预地方事务。
军政分离,想看到军队如何演练,都极为困难。
不过,他们此番来的时机极巧。
数日前,朝廷曾派出一支大规模的使团,自嘉裕关出发,前往东察合台汗国。
原本隐居军营、不涉民间事务的边军也首次整建出营,在城外无垠的荒漠之中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练,给大明使团壮胆送行。
当时炮声轰鸣如雷,火枪的子弹更似齐发似雨。
旌旗猎猎,战鼓震天,喊杀声响彻山野。
威势之盛,令人心神俱震。
嘉裕关的大明百姓,无不为之自豪。
然而,老朱听着这些描述,眉头却渐渐皱起。
朱允熥派使团出使东察合台汗国的消息,不是什么秘密,他是早就知晓的。
可这阵仗,为何越听越不像是“护送”,甚至像是在示威?
还有使团的规模,亦让老朱极为疑惑。
依照老朱所掌握的情报来看,这支出使的队伍,原本规模应当极小。
朱允熥一向主张内修国政,极力反对给四夷外邦大肆赏赐。
他始终认为,朝廷的钱粮取自黎民百姓,理当用在刀刃上。
应投入到国家建设中。
用于修筑水利、道路,赈济灾民,用于巩固边防、养护军队……再或是用于教化百姓,亦属正途。
唯独不能随意将钱财送与外人。
对此,老朱心中的看法有些不同。
老朱觉得,大明既为天朝上国,对周边藩属,蛮夷邦国,应示以大度之风,以德服人,施恩广布,方可服其心,养其义。
若处处吝啬,反易惹人轻视。
所以,老朱还是会厚赏蛮夷的。
但朱允熥却不会。
不过,老朱也从未在这类政务上刻意干涉过朱允熥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