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中文网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1章 古代的粮食产量低得可怜——饿死比战死的人多得多

第11章 古代的粮食产量低得可怜——饿死比战死的人多得多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不知道那些创作者有没有好好了解古代的粮食产量。别再动不动,几十万士兵,十几万骑兵。你要看在哪些地方,养不养的起。尤其在古代,除却中原和江浙一带,其他的地方就没有适合大规模种植主粮的地方。比如云南,给你十万大军,那个地方能自给自养吗?

中国古代的士兵都是半士兵、半农民形式的,没有哪个朝代能够放任几十万的青年劳动力,不从事生产,完全由国家给养。而且在一个相对稳定无战争的时期,这种半生产性质的军队,每年的军饷也占据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是战时情况,一半以上的财政供应也是有可能的。所以,粮食是根本不够吃的。

今天,一亩地轻松能打上千斤水稻、小麦,但在古代,即便是中原好地,在技术正常年份,亩产也常常只有二三百斤,甚至更低。比如北宋神宗时期推行“青苗法”时,官方统计亩产不过一石(约120斤)。明代普遍亩产100—200斤,清代平均亩产略有提升,也不过二三百斤,个别高产年份才可能突破四百斤。

唐代《农书》就有记载:“亩收一石半者,民以为丰。”换句话说,能打到180斤,就是“丰收”了。可见古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刨一天地,产出远不如后世农业技术提升后那样高效。

口粮计算吓你一跳。一个成年男子每天需要摄入粮食约两斤左右,一年就要700多斤粮。再加上妇女、小孩的需求,一个五口之家,每年最少也得3000斤口粮才饿不死。而种一亩地顶多产个200斤粮食,扣去种子、赋税和损耗,真正到嘴边的不过一百来斤。

那么问题来了:你家若没有三四十亩地,根本无法养活全家。这还不算老弱病残和灾年歉收。若是土地不平整、水源不好或劳动力不足,一个家庭常年吃不饱就是常态。那种“一家三亩地,自给又自足”的设想,在历史里根本站不住脚。

古代农业受自然条件支配极大。没有化肥、农药、灌溉系统,一场暴雨就能冲毁庄稼,一轮旱季就能绝收一年。尤其黄河泛滥频繁,宋代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决堤成灾。

虫灾也不容小觑,《清实录》中屡见“蝗蝻成灾、昼夜食苗”,一夜之间十万亩麦田变黄土。加上病虫害无药可治、粮种退化严重,所谓“靠天吃饭”并非一句形容,而是真实生活的危机写照。

在这样的条件下,年年有荒,处处有饥,才是常态。历史上几乎每一个王朝都经历过“连年饿殍遍野”的时刻。

一个讽刺现实是:古人不仅粮食少,朝廷还照收不误,甚至“荒年加征”。因为各级衙门有定额考核,哪怕年景差,也必须完成税粮任务,不然官员要被问责。于是下压百姓,层层加派。

比如明代实行“里甲法”,每十户负责一户的税,“轮到谁家谁倒霉”。清代也有“耗羡归公”,原本是杂费,后来变成朝廷财政常规来源,灾年也强收,搞得百姓“颗粒未收、税吏先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