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中文网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0章 没有怡然自得,只有累死累活

第10章 没有怡然自得,只有累死累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即便平年,农户口粮多以粗粮杂豆、糠粑充饥,肉食难得一见。体力消耗极大,饮食又难补充,积劳成疾、饿死病死极常见。

累死不是稀事,是常态。“积劳而死”,在古代几乎是农民、工役、苦力的宿命。

唐宋碑志中,多有“某公勤农殚力,积劳卒于田间”之记;明清地志屡载“民夫修堤三月,死者数百人”“纤夫累毙水滩”。

乾隆年间,江南修河堤,三月役使夫工五千,病死劳死者千余。官府只付丧葬银数钱了事。

在古代,一个人累死,往往只是再换一人顶役继续苦役。百姓的命,不值钱。

古人若真有“闲暇”,那就是绝境。

没有地可种,没有工可做,没有役可服,便意味着一家老小坐吃山空。古代没有现代社会的救济,没有失业保险,没有公助赈济。

连日不劳作,就等于连日断炊。

即便富农之家,也需四季辛劳。秋收后需加工粮食、织布造衣、置办盐柴,不可有一日废功。士大夫虽有闲暇,但也是依托万千劳苦百姓的血汗。

节日,并非真正的“闲日”。新春需置办祭品、修缮祖祠、迎送客亲;清明需修墓祭扫;端午需备节礼、编艾挂符;中秋需备礼往来;冬至需宰牲祭祖。

穷人家节日不敢歇工,需趁节市贩货,或在富人家打短工换得口粮。

就连除夕夜,挑水、劈柴、纺纱、磨面,哪样少得了?

古代社会对劳力者“累死”的态度,更多是冷漠与麻木。

役夫死于役所,官府视作“工役常情”,薄葬草草了事。商队苦力亡于途中,雇主也多弃尸而去。乡间田头人死,邻里亲友能助者少,多叹息而已。

碑刻多有“积劳卒”“殚力殒命”之词,显示古人早已习以为常。

唯富贵人家累死之子弟,才可能得“殉志殚诚”美谥。

女人同样无休。

女子每日需纺纱织布、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看护幼儿、缝补浆洗。贫家女子多需入市贩货、出门做工、参与农活。

《女孝经》言:“妇以勤为德,纺绩不辍。”明清笔记屡记妇女因劳积疾而亡,或因产后劳作无休致病不起。女子的劳苦,往往被诗书文人以“勤俭持家”美化,却鲜有人真正怜惜。

从四时农事,到徭役赋税,从苦力矿役,到家务纺织,古人的每一日都在与生存作战。他们拼尽全力,换得一家口粮,换得岁岁赋税,换得微薄生机。所谓“古人闲适”,只是文人笔下的幻象。

古人真正的日子,是用血汗铺出来的,是“辛苦一生,只为糊口”的艰难人生。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历史不是爽文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