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中文网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277章 南洋之春

第277章 南洋之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岷国变法的消息,并非通过官方渠道扩散,而是由虞国对外情报局的密探,以商号往来、行商闲谈、甚至码头劳工的俚语闲话为载体,悄然传入到了南洋十二国的民间。

这十二个国家,代、庆、韩、沈、肃、辽、秦、晋、周、鲁、楚、蜀,虽然同属于大明联邦的藩国,却因为地缘相近、资源重叠,为了成为小国联盟的首领,常年处于明争暗斗之中。

对外情报局的策略极为精准,通过飞鸽传书把消息传递到南洋十二个国家,然后通过商帮伙计,通过酒楼小二把“石都督掌兵、徐尚书理民,国主唯垂拱而已”“百姓赋税减半,皆因新制利民”的消息传递得到处都是。

而“贤臣定国安邦”的话本,暗讽本国皇室“只知敛财,不顾民生”。这些碎片信息,经有心人的拼凑与传播,逐渐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轮廓,岷国的皇帝被架空了,而国家似乎因此有了转机。

对南洋十二国的民众而言,这样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近十年来,这些小国的日子本就步履维艰。大明联邦的经济重心向六大强国倾斜,小国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为争夺“小国联盟”的主导权,各国皇室无所不用其极。

代国垄断了南洋的绸缎贸易,庆国则控制着食盐专卖,韩国将港口管理权收归皇室直属,沈国甚至颁布法令,规定民间铁器铺的刀具产量不得超过皇家军械坊的三成。皇室对行业的垄断,早已让民间资本怨声载道。

更致命的是武洲建藩的消耗。为在武洲分得一块富庶封地,十二国几乎掏空了国库:代国动用了三年的盐税储备,庆国抵押了半数金矿,韩国甚至强制征召民间商船改装为运兵船。

最终,虽然为那些宗室子取得了富庶的封地,却因距离遥远、治理困难,收益远不及投入。建藩后的五年里,十二国的国库收入平均缩水四成,而皇室为维持奢靡开销,竟将赋税提高了五成,田赋加征、商税加倍,连渔民出海都要按船大小缴纳“海捐”。

苛政之下,人口流失成为常态。仅代国一地,三年间就有十余万百姓乘船前往那些大国,或投身工厂,或开垦新田。留下的人,要么在皇室垄断的行业里忍气吞声,要么在苛捐杂税中挣扎求生。

庆国的盐工曾联名上书,请求降低盐价,却被皇室以“图谋不轨”为由,抓捕了为首者;韩国的船商自发组织商会,试图与皇室谈判港口管理费,结果商会被强行解散,会长被流放至荒岛。

当岷国“架空皇帝、百姓减负”的消息传来,这些积压的不满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代国都城的绸缎商们,聚在密室里传阅着从岷国传来的《国政革新令》抄本。其中一人拍案道:“徐尚书能让岷国赋税减半,凭什么我们就要被代皇的绸缎庄压得喘不过气?

他朱家能做皇帝,我们就不能做这代国的主?”这话虽大胆,却无人反驳——代国皇室的绸缎生意,靠的不是手艺,而是禁止民间织锦的法令,早已让同行恨之入骨。

庆国盐湖的工头们,则在工棚里用炭笔在墙上画下徐珵的画像。“听说这人是靠算学起家,不是朱家宗室,”

一个老工头摩挲着画像,“咱们庆国的盐税,够养三个皇帝了,要是也有这么个人出来,把那些姓朱的架空,咱们或许能多领两文工钱。”旁边的年轻工人接话:“何止架空?岷国能做,咱们就不能做得更彻底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