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红梅已经端坐在诊案前。
与昨日不同,今日她面前只摆着一盏清茶,那本《瘴疠金方》的抄本已经让她收到了怀里衣服里侧特意绣的夹层袋子。
今天她就没打算掏出来看。
其实一个病症的典型症状就那几个、处理方法也是几个方子,有了昨日的实际操作、理论结合实际大大加快了红梅的记忆速度,昨天夜里的的时候她都已经能将那本内容不多的《瘴疠金方》全部背下。
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敲击案几,节奏轻快而笃定。
"“带第一个病人进来。”她的声音清亮有力,再不见昨日的迟疑。
药童阿福领着一位面色蜡黄的老者进来。
红梅只扫了一眼,便开口道。
“舌苔黄腻,眼白发黄,是湿热疟的症状。”她不等老者开口,继续道。
“昨夜发热三次,每次间隔约两个时辰,汗出不畅,可对?”
老者瞪大眼睛,连连点头。
“小大夫说得一点不差!”
红梅唇角微扬,提笔在纸上写下药方。
“三号方子略微调整,青蒿三钱,黄芩二钱,陈皮一钱半……”她的扭头朝药童吩咐,再不需要像昨日那样迟疑不断,还要反复对照医书。
李大夫忍不住惊讶道。
“这剂量调整得恰到好处,比昨日还要精准。”
“昨日第一批病人,今早已经退热了。”红梅边说边示意药童带下一个病人进来。“王婶家的儿子今早还喝了两碗粥呢。”
王大夫闻言,急忙翻开昨日的记录,对照着查看,脸上渐渐露出惊叹之色。
“确实,昨日的十七个病人,有十二个今早已经不发热了。”
接下来的诊治如行云流水。
红梅诊脉的速度快了一倍不止,却更加精准。
她时而让病人伸出舌头查看,时而询问一两句症状,便能准确判断病情。
更令人称奇的是,她开始根据病人的体质微调药方。
“这位大娘脾胃虚弱,青蒿减半钱,加白术一钱。”她边写方子边解释。“师傅的《瘴疠金方》上说,用药要因人而异,不能死守成方。”
一位昨日被她诊治过的农妇被搀扶着进来,脸上已经有了血色。
“大夫,我按你的方子吃了药,昨夜只发了一次热,今早起来头也不晕了!”
红梅仔细为她复诊,指尖搭在妇人腕间,片刻后展颜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