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苍梧郡。
群山迭翠,溪水潺潺。
一队人马穿行于蜿蜒山道间,为首者羽扇纶巾,正是交州刺史诸葛亮。
虽岭南湿热,他却步履轻健,毫无倦色。
身侧张紘抚须笑道:
“使君自到交州,跋山涉水,倒是愈发精神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视远山:
“交州多瘴疠,起初确觉腿脚酸软。”
“然行走既久,反觉气血通畅,胜过在荆州案牍劳形。”
正言语间,侍从捧来食盒。
张紘揭开盖子,热气蒸腾。
“乌骨鸡炖汤,佐以龙眼,最是滋补。”
“……呵呵。”
两人相视一笑,各自于山石间坐定用膳。
他二人在交州每日探访民间,积极调和汉蛮矛盾,鼓励农桑。
一年多来,几乎走遍了整个苍梧郡。
无论是本地汉人,亦或者当地土人,无不感念诸葛亮恩德。
称其为“父母官。”
每日的跋山涉水,使得诸葛亮腿脚愈发有力,血液畅通。
闲暇休息之时,便与张紘一起食用乌骨鸡炖汤,佐以龙眼滋补。
正用食间,诸葛亮忽见远处山坡杏林如云,金黄果实压弯枝头。
不由赞叹:
“此间杏树竟如此繁茂!”
张紘笑道:
“此皆董奉所植也。”
“乃建安三神医之一,与华佗、张仲景齐名者。”
诸葛亮闻言肃然,问道:
“可是那位‘杏林春暖’的董君?”
“正是。”
张紘放下竹箸,娓娓道来。
“董君少年时任侯官县吏,后弃官归隐,精研医术。”
“其治病不收钱财,但令愈者栽杏为报。”
“重病五株,轻病一株。”
“积年累月,蔚然成林。”
诸葛亮目光炯炯,摇手一指:
“可是前方那片杏林?”
“不止于此。”
张紘遥指群山,“董君行医岭南,处处留杏。”
“夏日果熟,便设草仓,许人以谷易杏。”
“所得谷米,尽数赈济贫苦、供养行旅。”
“故民间有谚:‘董仙杏熟,饥者得粟’。”
诸葛亮闻之大喜,起身整冠。
“如此仁心圣手,既在本州,岂可不见?你我当速往拜访。”
二人循小径深入杏林。
但见古树参天,杏子累累。
时有山民担筐采果,见官服而至皆恭敬避让。
行至林深处,忽见茅舍三楹,柴扉半掩。
来到茅舍前,诸葛亮郑重拱手道:
“董先生悬壶济世,活人无数。”
“亮忝为交州刺史,当表朝廷,赐金百镒,粟千斛,以彰先生仁心。”
那老者抬头,只见他须发如雪,双目却澄澈如婴。
见来人衣冠,忙拭手相迎:
“使君亲临,蓬荜生辉。”
“只是美意老朽心领,山野之人,衣食足矣。”
“若有余财,不若拿去赈济贫民。”
诸葛亮闻言,眼中敬意更甚。
“先生高义!既如此,亮欲于苍梧设医馆,广纳良医,惠泽百姓。”
“愿请先生出任馆主,不知尊意如何?”
董奉含笑摇头:
“老朽闲散惯了,如野鹤闲云,不堪官署约束。”
“馆主非官也,”诸葛亮羽扇轻摇,“且先生可知?与君齐名的张机、华佗二位,皆已入朝为医官。”
“仲景在洛阳设伤寒科,元化在邺城立外科,活人无算……”
“若得先生加入,那岂非更能医治万民乎?”
不待说完,董奉已抚掌大笑。
“既已有张、华二公悬壶朝堂,天下杏林何其幸也!”
“老朽更当逍遥山水,济些他们顾不得的病人。”
诸葛亮见其意决,遂不再勉强,只无奈叹道:
“先生真乃世外高人也!”
此时董奉已整衣正冠,来到诸葛亮跟前,深深一揖。
“使君治交州以来,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老朽行医岭南,处处闻百姓讴歌。”
“此真乃圣人之政也!”
诸葛亮连忙还礼:
“此乃亮分内之事,何足挂齿。”
董奉直身,执诸葛亮手腕,郑重说道:
“使君且伸手。”
话落,二指已搭上脉门。
片刻后,发出一声惊叹:
“六脉调和,气血充盈!”
“使君养生有道,必享期颐之寿!”
由于诸葛亮在交州这种山地大量跋山涉水,锻炼腿力。
每日又服用鸡汤、鱼蚌等滋养之物,身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健。
董奉之所以提出要给诸葛亮把脉,
就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好官,应当长命百岁。
不想是他多心了,诸葛亮的身体远比他想象的要好。
说罢,董奉从怀中取出一卷绢册。
“此乃老朽毕生所集《导引图说》,愿赠使君。”
“使君按此法子,疗养身体。”
“必能偷得彭祖八百之寿。”
要论养生之道,董奉说第二,三国里没人敢说第一。
这哥们儿历史上活了一百一十岁。
就算放在现代社会,那都是极为罕见的存在。
后世猜测,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方面是这哥们儿心态好,没什么世俗欲望,所以活得久。
二是因为这哥们儿确实很懂养生,每天都要练气功。
第三,就是他一生大半时间都是在南方。
尤其是交州、豫章这种山地沟壑、重峦迭嶂之地。
还是那句话,人老腿先老。
只要路走的多,寿命自然就长。
诸葛亮方要道谢,却见董奉已起身收拾药囊,不禁问道:
“先生将欲远行乎?”
“老朽腿脚尚健,”董奉将杏枝为杖,“闻益州多瘴疠,欲往治之。”
一旁张紘闻言色变,急附耳低语:
“使君,益州乃曹操所据。”
“若此神医为曹所用……恐资敌也。”
“倒不如寻个理由,禁止其出境。”
“只教其留在交州行医,若使本地百姓受惠。”
“我等亦有政绩交差朝廷。”
诸葛亮羽扇一摆,正色道:
“子纲此言差矣!医者仁术,岂分疆界?”
话落,转向董奉,从袖中取出一袋银钱。
“先生远行,略助盘缠。”
“他日有缘,再聆教诲。”
董奉坦然受之,长揖而别。
诸葛亮亲送至官道,目送那道青衫背影渐行渐远,忽吟道: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张紘却仍有些不甘,忽然一匹快马飞奔而来,拜道:
“使君,合浦黄门译长已至驿馆。”
“随行有波斯胡商、身毒贾客、南洋船主各一人。”
诸葛亮羽扇微顿,眼中精光一闪:
“好!速请至偏厅,备茶果相待。”
汉朝打通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事实上,同时期汉朝还有海上丝绸之路。
这条贸易之路,是西汉以来的海贸传统。
汉代的海上贸易主要是从合浦、徐闻等港口出发,沿中南半岛海岸线航行。
向西经马来半岛进入孟加拉湾。
可抵达印度东海岸与斯里兰卡。
向南,则通过岛链间的短途航行,与苏门答腊、爪哇等南洋群岛进行贸易。
而主动这条贸易航线的,便是朝廷在港口设立的“黄门译长”。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崩溃,这条贸易航线便逐渐被地方豪族所主导。
而士燮家族凭借对交州四郡的控制,客观上维持了这条航线的繁荣。
他们降低税赋,修缮码头,允许外国商人在龙编城进行贸易。
当时的交州市场上,甚至能看到波斯的地毯,印度的棉布,南洋的香料等等。
而中国的铜器、漆器也成箱的被装上船。
这种贸易规模虽然无法与后世的唐宋相比,但放在3世纪,以及是亚洲独一档的存在了。
这种繁华的背后,其实是士燮与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从士燮担任交趾太守开始。他既不像张鲁那样自称师君,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体系。
也不像公孙度那样割据辽东,自称辽东侯。
他的策略简单直接,
不争霸,不站队,不折腾。
对内休养生息。
对外始终以汉臣自居,向占据中央的势力称臣。
诸葛亮虽然是朝廷派来的交州刺史,但他只实控了苍梧郡。
其他州郡依然被士燮的家族所掌控。
士燮名义上仍然向中央称臣,他承认诸葛亮的刺史地位,明面上服从诸葛亮的领导。
但其实权却并未交出。
考虑到交州复杂的地形,与不便的交通。
诸葛亮不方便动用武力收回权力。
于是他便转换思路,希望通过掌控交州的经济命脉——海上丝绸之路。
由此,来慢慢架空士燮的权力。
偏厅内,沉香袅袅。
诸葛亮端坐主位,羽扇轻摇,目光如水般扫过四位异域来客。
黄门译长陈恭是三代老吏,是为数不多不是靠本地豪族扶持上去的官员。
他须发皆白,身着褪色官袍,率先躬身行礼:
“老朽陈恭,拜见使君。”
波斯商人阿尔达希尔深目高鼻,锦袍上的金线在烛光下闪闪发亮,操着略带腔调的汉语道:
“萨珊商人阿尔达希尔,向尊贵的刺史致敬。”
身毒商人苏帕尔玛肤色如檀,眉间朱砂鲜艳,合十行礼:
“愿梵天保佑使君。”
南洋商人吴望虽着汉服,却束着林邑式头巾,恭敬长揖:
“小人吴望,三代侨居占城。”
“今得见使君尊颜,实在大慰平生。”
诸葛亮起身还礼:
“诸位远来辛苦。”
话落,轻击掌,侍婢鱼贯而入。
“亮略备薄酒,聊表心意。”
阿尔达希尔见此,亦拍手,仆从抬进一只镶满宝石的鎏金匣子。
“此乃我国宫廷匠人打造的孔雀开屏香炉,献给使君把玩。”
苏帕尔玛则捧出一尊象牙雕刻的湿婆神像。
“此像经高僧开光,可庇佑官署平安。”
吴望也献上一整匣龙涎香,并解释着这东西在南海十分罕见,相当珍贵。
诸葛亮含笑命人收下,转身对主簿蒋琬吩咐道:
“取蜀锦十匹、漆器一套回赠波斯客。”
“越窑青瓷二十件赠身毒客,另备明前茶饼百斤赠南洋客。”
蒋琬是跟随诸葛亮南下交州的随从之一。
主要他完全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所以选择了与之共患难。
众商见状,俱露惊喜之色。
阿尔达希尔抚摸着光滑的瓷面叹道:
“这比罗马人给的价钱便宜三成!”
酒过三巡,阿尔达希尔终于按捺不住,开始步入正题。
“听闻使君要减海上关税?不知此事确否?”
诸葛亮羽扇一顿,微微笑道:
“非但要减,还要在苍梧、合浦二港设番坊。”
“许诸位建仓库、开商铺。”
吴望手中酒杯一晃,忙问:
“使君此言当真?”
“自然。”
诸葛亮示意侍从展开地图,“凡在划定区域内,关税十税其一,另免三年市税。”
苏帕尔玛眼中精光闪动:
“若我等欲雇工开作坊,工人何在?”
诸葛亮笑道:
“本官自会颁布相关法令。”
“山中俚人、獠人,公等皆可雇佣,月钱不过三百。”
言外之意,只要这些海外商人愿意来开设商铺,建立工坊。
那诸葛亮不仅会出台相关法律保护,还会为他们提供廉价劳动力。
哪来的廉价劳动力呢?
那自然是生活在本地的土人了。
他们没文化,有力气,好忽悠。
与其整天无所事事,倒不如给他们找个活干儿。
这样做,还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蒋琬在旁侧,适时补充道:
“使君还会专门设立《保商律》——”
“凡欺诈番商者,枷号三日。”
“劫夺商货者,流放千里。”
这显然是维护了海外商人的权益。
古代的华夷思想很重,尤其是在汉朝。
汉人之外的民族,基本上是不配跟汉人一起上桌吃饭的。
海外商人来到交州,也是饱受歧视。
即便士燮鼓励海外贸易,那也毫不留情的大刀剥削众人。
要贸易,就得交高额关税。
要是心情不好,扣你货物,你都无处申诉去。
怎么,不乐意?
那行,你可以不和汉人交易。
反正天朝地大物博,不缺你那点东西。
倒是天朝的丝绸、瓷器,卖到罗马能够获百倍利润。
所以,即便汉人本地官员跋扈,众海外商人也多会选择忍让。
毕竟没人会跟钱过不去。
苏帕尔玛双手合十,慨叹道:
“小僧在秣菟罗听闻,交州新刺史仁德如佛陀再世。”
“今见使君清瘦如竹,果然如此。”
阿尔达希尔更是直接离席拜倒,用汉人的礼仪向诸葛亮行礼。
“使君如此宅心仁厚,小人愿在苍梧建波斯货栈!”
吴望亦激动地说道:
“我吴氏船队愿专走交州航线!”
诸葛亮满意地点了点头,上前一一扶起众人。
“既如此,三日后诸位可至市舶司签约。”
市舶司是李翊首创,主要用在幽州,在那里搞特贸区。
诸葛亮跟了李翊几年,也学了些教益。
当即如法炮制,也在交州搞个市舶司出来。
于是,又对陈恭说道:
“老译长熟悉海情,可愿出任市舶司丞?”
陈恭老泪纵横,泣拜道:
“老朽三代为译,今日得遇明主,敢不效死!”
次日,苍梧城门张贴告示:
“奉天子诏:新置市舶司于合浦、徐闻二港。”
“凡番商来贸,十税其一,另纳泊船钱三百钱。”
“敢有额外索取者,许商民径赴刺史府首告,严惩不贷!”
告示旁特设木箱,悬锁加封,上书“投状箱”三字。
即诸葛亮开设了一个全新的门路,让即便是普通人,都能够直接将自己的冤情投到他的衙署里来。
围观的一众胡商啧啧称奇,他们从未见过如此透明的税制。
这个诸葛亮果真有些手段门道。
消息传至交趾,士燮之弟士壹拍案大怒:
“诸葛亮这是要断我等财路!”
士武亦随声附和:
“海上贸易,向来由我士家掌控。”
“如今诸葛亮另立新规,使得海外胡商都去找他们贸易,而断绝与我等往来。”
“长次下去,这海上丝路,早晚落入诸葛氏手中。”
“不若阳奉阴违,令我部手下,不遵此令。”
“未知兄长尊意如何?”
众人目光纷纷落在士燮身上。
他已年过七旬,老成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