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铁山的命令下达后,日本反动派各师团主力被迫放弃对根据地的围剿,转而与丹波根据地的中央红军在更广阔的中国地区展开重点围堵。面对敌军重兵回撤,红军迅速调整部署
外线部队迅速集结,各分散作战的红军主力果断收拢,仅留少数游击部队继续袭扰、牵制敌军,确保主力能够顺利跳出包围圈。
由外线转入内线作战:红军利用地形熟悉、群众基础深厚的优势,将战场重新拉回根据地周边,迫使日军在不利环境下作战。
中央红军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在运动战中歼敌”的指导思想,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先后在鹿仓山、八百里山等地设伏,成功歼灭日本反动派754人,沉重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随后,红军主力迅速转移,以高强度的机动能力长途奔袭,突然出现在福知山市外围,对日军补给线和据点展开猛烈打击,使敌军首尾难顾,疲于奔命。
日军陷入被动,红军掌握战场主动权面对红军的灵活战术,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却又无可奈何。
追击则屡屡中伏,在山区、丛林等地形中不断遭受损失,固守则被袭扰,后勤线频频被切断,士气日渐低迷。
红军战士斗志昂扬,在群众的支持下越战越勇。一名老战士在战斗间隙笑道:“日本反动派想剿灭我们?再练十年也摸不着我们的影子。”
在反围剿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日本共产党中央受共产国际内部斗争影响,向根据地派来特派员,要求红军“趁敌兵力空虚,攻占一到两座城市”,以向国际共运展示“可见的胜利”,增强日本革命的政治影响力。
然而,这一指示在红军内部引发激烈争论。当野坂参三致电前线征求周亦云意见时,周亦云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反对意见, 敌我力量悬殊,攻城战必成消耗陷阱,日本反动派是高度集权的军国主义国家,其动员能力远超南京国民政府,即便暂时调离部分驻军,仍可迅速调集重兵反扑。
红军缺乏重武器和城市战经验,贸然强攻设防城市,必然伤亡惨重,即便短暂占领,也难以长期固守,日军镇压能力极强,一旦红军陷入城市防御战,将被迫进行阵地消耗,正中敌军“以堡垒战术困死红军”的下怀。
在历史上夏苏区“夺取中心城市”的惨痛失败,周亦云以华夏苏区历史上的“左”倾冒险主义为例,指出,当年红军曾盲目执行夺取大城市的命令,结果不仅未能巩固胜利,反而损兵折将,丧失战略主动权,城市是反动统治的核心据点,日本反动派必不惜一切代价夺回,而红军若死守,只会被优势火力逐步绞杀。
当前正确战略是继续运动歼敌,巩固农村根据地,周亦云在电文中强调,红军的优势在于。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在运动中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深厚的群众基础,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农村根据地的稳固发展,逐步扩大革命影响,而非贪图一时政治象征,占领城市是政治虚荣,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才是根本周亦云在给野坂参三的电报中表达了自己坚决反对的态度。
然而反围剿的胜利,让多数的中央委员和日本中央盲目的自信,在周亦云和野坂参三的反对下,尽管共产国际和日共中央部分人士坚持政治象征优先的想法
但是放弃了集中全部红军主力进攻大城市的想法,退而求其次只能改为集中红一师团,在日本反动派靠近根据地的地区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