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13日,哈尔滨马家沟
听着氨气管道在混凝土墙壁内发出蛇类吐信般的嘶嘶声,三菱重工制造的一组制冷机组将实验室内温度牢牢固化在零下15上,身材矮小的程教授的镜片蒙着两层霜花,睫毛上悬垂的冰珠随着呼吸轻颤,折射出手术台周围十二台西门子示波器的幽绿荧光,那些1937年改进型的精密仪器正吞吐着寒雾,示波管表面凝结的冰晶随着电流震颤簌簌剥落,像极了长崎冬夜里纷扬的霰雪。
“程桑,令郎的延髓穿刺需要您的专业手法,请您继续吧。”
佐藤大介的刺刀挑起铂金穿刺针时,刀背折射的冷光在墙面划出扇形光斑,程教授的瞳孔骤然收缩,那支德国蔡司定制的穿刺针尖端泛着诡异的靛蓝色,显然是浸泡过甲基苯丙胺溶剂,他太熟悉这种把戏:去年在奉天解剖的朝鲜劳工尸体延髓处,就残留着同样色泽的结晶物。
手术台上的铁环泛着淬火后的青黑色,程墨青苍白的躯体仿佛一尊冰雕,右耳后的月牙形胎记被低温逼成绛紫色。
程教授的指尖在军医鹰隼般的目光监视下,颤抖着触及墨青后颈的皮肤,人体在极端低温下产生的尸僵感让他想起三年前在北海道解剖的抹香鲸,同样是这种介于橡胶与玄武岩之间的诡异触感,同样打着研究科学的借口。
示波器荧光的绿舌在黑暗里疯狂吞吐,当程教授调整无影灯角度时,袖口暗袋里的樟脑丸悄然滑入手术台夹层,结霜的金属台面立刻浮起蛛网般的裂纹,浓烈的樟脑气味顺着缝隙钻入墨青鼻腔,这是善良的安本教授用命换来的密码:人类嗅球神经与海马体的连接通道,在零下15的低温中仍能保持0.7秒的活性窗口。
“程桑,您见过冻伤的樱花吗?这是多么美丽的生物,请您千万不要手抖。”
佐藤的刺刀突然贴上程教授颈动脉,刀刃传来的寒意与1936年札幌暴雪夜如出一辙,示波器的绿线在某个瞬间突然坍缩成直线,又在樟脑分子刺激下重新跃动,程教授清楚看到墨青的食指出现了0.3毫米幅度的抽搐,这个细微的神经反射,让悬挂在消毒柜上的温度计汞柱猛然抬升两格。
安装在通风管道的梅赛德斯牌计时器(1935年慕尼黑世博会纪念款)发出齿轮咬合的轻响时,实验室顶灯突然爆出三朵电火花,随即实验室的后备电源启动,接替照明供电。
程教授借着这转瞬即逝的明暗交替,将第二粒樟脑丸精准弹入墨青微微张开的唇缝,示波器的荧光屏突然炸开漫天星点,仿佛黑海里被月光劈碎的浪尖,那是人类记忆库被激活时特有的波风暴。
神经毒素的精密博弈
实验台上方的机械臂垂下三根玻璃管,分别是:标红管的东莨菪碱溶液(浓度0.5%)标蓝管的解毒剂(含莨菪胺复合物)标黑管的神经生长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