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积山这片承载着林家五百年兴衰荣辱的古老土地上,黄昏的余晖宛如一抹泣血的残红,无力地洒落在林家庄园那错落有致的飞檐斗拱之上。书房内,林浩正沉浸于对《仁义经》的研读之中,这部传承了五百年的经书,书页已然泛黄,却依旧散发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林浩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书页,试图从那些古老的文字中寻得指引,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与执着交织的复杂神色。
突然,一阵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凝重的静谧。管家面色如土,慌慌张张地闯入书房,在林浩耳边低声诉说着长安沦陷、苻坚性命垂危的噩耗。刹那间,林浩手中的经书仿佛变得千斤重,“啪嗒”一声滑落,砸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撞击着他的内心。
苻坚,这位曾以非凡的气魄和仁慈之心统治北方大地的君主,对汉人展现出的宽厚与尊重,对汉文化不遗余力的保护与弘扬,在林浩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此刻,苻坚的命运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林浩的内心陷入了一场激烈而痛苦的挣扎。
林家自先祖盖聂起,便将开创万世太平、重建赵国奉为至高无上的目标。五百年来,林家上下矢志不渝,为之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牺牲。然而,岁月流转,如今不仅重建赵国的梦想依旧遥不可及,原本相对平静的北方大地,更是再度陷入了四分五裂、战火纷飞的深渊。林浩不禁在心中质问自己:林家这五百年来的苦苦追寻,究竟意义何在?手中的《仁义经》,承载着强大的人道气运,本以为能凭借它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可如今,林家的所有努力似乎都在这无情的乱世中化为了泡影。想到此处,林浩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泪水夺眶而出,他不禁失声痛哭。在这漫长而黑暗的乱世中,看不到和平的曙光,重建赵国的希望更是如梦幻泡影,这种绝望如同冰冷的潮水,将他彻底淹没。
但林浩深知,作为林家的当代庄主,他肩负着家族的责任与使命。苻坚对汉人的恩情如山,若见死不救,日后必将遭天下人唾弃,林家的声誉也将毁于一旦。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林浩终于擦干眼泪,眼中重新燃起坚定的光芒,他决定,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要拼死营救苻坚。
林浩怀着沉重而决绝的心情,匆匆来到女儿林婉清的闺房。林婉清正专注地擦拭着自己的佩剑,见父亲神色匆匆且满脸悲戚地走进来,心中不禁一紧,赶忙起身相迎:“父亲,究竟发生了何事,让您如此悲痛?”林浩看着女儿,眼中满是慈爱与忧虑:“婉清,长安已被攻克,苻坚陛下危在旦夕。为父决定前去营救,此去凶多吉少,甚至可能有去无回。我希望你留在家中,守护好林家的基业。”
林婉清秀眉微蹙,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然:“父亲,我也要去!自幼您便教导我,要以天下大义为己任,何况苻坚陛下对我汉人有恩,我怎能坐视不管?我虽为女子,但武艺并不逊色于男子,定能在营救中为您分忧解难。”
林浩面露犹豫之色,伸手轻轻抚摸着女儿的脸颊,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婉清,战场凶险万分,刀剑无眼,为父怎能忍心让你涉此险境?你是林家的希望,若你有个三长两短,为父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林婉清双膝跪地,眼神坚定地望着父亲:“父亲,您常说,为了实现家族的理想,为了天下大义,我们要不畏艰难险阻。如今正是践行之时,女儿愿与您同生共死。若您不让女儿去,女儿日后必定悔恨终身。”
林浩长叹一声,无奈地扶起女儿:“罢了罢了,为父拗不过你。但你一定要答应为父,一切行动听指挥,切不可擅自冒险。”林婉清重重地点了点头:“是,父亲!女儿定听您的话。”
随后,林浩召集麦积山林家的精锐子弟,齐聚在演武场上。残阳如血,洒在众人身上,映照出他们坚毅而严肃的面容。林浩神情凝重地站在高台之上,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声音低沉而有力地说道:“各位子弟,如今苻坚陛下深陷绝境。陛下对我汉人有大恩,我们不能忘恩负义。此番前去营救,必将面临重重艰难险阻,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我相信,你们都是有血性、重情义的好男儿,愿意与我共赴生死,践行这份大义!”
众人齐声高呼:“愿听林庄主吩咐,与庄主同生共死!”那声音响彻云霄,仿佛要冲破这压抑的夜幕,彰显出林家子弟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
当晚,月色朦胧,如一层薄纱笼罩着大地。林浩带着林婉清和林家精锐,趁着夜色的掩护,悄然离开了麦积山。马蹄声细碎而急促,在寂静的夜里传出老远,仿佛是命运敲响的不祥鼓点。林浩骑在马上,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知前路的担忧,又有对此次营救使命的坚定。他深知,这不仅是对苻坚的救援,更是对林家五百年来坚守的信念的一次考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