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中文网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3章 杀人一定偿命?

第3章 杀人一定偿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而对身份尊贵者,如勋贵、郡王、宗室等,还设有“优待审讯”,须先由朝廷或宗人府审核,才能决定是否问罪。在明代,王府亲属杀仆人,只需缴纳一定罚金,很难真正问罪。这不是“法盲”,而是等级制度下的“法律现实”。

“十恶不赦”才是铁律,其余罪名多可“议减”。“十恶不赦”制度始于隋唐,成为后世各朝“判死刑”的基准线。所谓十恶,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奸淫妇女等。这些才是“无赦”的重罪。

普通的“杀人”,如果不涉及“尊亲属”“谋杀”“预谋”“施毒”等恶性情节,是可以“议赦”或“缓议”的。特别是宋、元、明三朝,对“临时激愤杀人”“防卫失手”等案件,多采用“缓决”制度,即先判死,押后三年,若无再犯或冤情浮现,则改判。

所以很多古人虽判了死刑,但几年后改流、发配、戍边甚至释放的案例不少。就像今天的死缓制度,古代早就存在。说“杀人必死”,是以偏概全。

赎命制度高度商业化,缴赎金换活命不是罕见。明清时期赎命制度已经非常成熟,有明确“赎罪册”,由刑部制定价格。明代《大诰三编》记载:“杀人误也,银三百可抵死。”意思是你若杀人但属误杀,交银三百两即可免一死,通常会改为徒刑、流放甚至罚役。

富人“花钱保命”已是常态。晚明有位布政使之子杀人,家族连夜交银五千两,不仅免死,官位照旧。而普通百姓若杀富人,哪怕情节轻微也难逃死罪。这种不公正固然不合理,但却是真实历史。

清代甚至出现“赎刑养军”现象,国家财政困难,允许“死罪改徙”“赎命募兵”,即缴钱给军队或流放边疆代役。乾隆年间有一位打死小贩的富家公子,赎金三千两白银,不仅免刑,还换得一个六品武职。

如果你是持有“执法之权”的人,如地方官、衙役、兵丁,在执行公务中误杀,是可以免责的。比如衙役押送犯人途中,犯人逃跑你开枪打死了,律法会判为“职守中杀人”,一般“不入罪”,甚至还会嘉奖。

尤其军人,在战乱时期误伤平民,往往也不追责。《明律》规定:“因剿匪、破贼而误死良民者,陈奏请赦。”就是说,你打匪打得太猛误伤群众,只要不是刻意,朝廷多会免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