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中文网 > 回到太平天国当王爷 > 第282章 招安还是抗争

第282章 招安还是抗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清同治六年春,豫东平原上,还带着几分寒意风,卷着尘土掠过归德府高大的城楼。知府李文渊(归德知府刘岳昭阵亡,后续知府上任不久又丁忧空缺,此为情节需要虚构)正临窗而立,手中把玩着一串油润的紫檀佛珠,目光落在案头那幅摊开的《三国演义》绣像上。他自诩胸有丘壑,尤崇诸葛武侯 “攻心为上” 的谋略,常对幕僚笑言:“治民如用兵,非徒恃甲兵之利,当以智术服之。”

这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破了衙门的宁静。一名亲兵满头大汗地闯入院落,高喊:“大人!急报!虞城县…… 虞城县被长毛余孽占了!”

“长毛” 二字,像一根针挑动了李文渊紧绷的神经。自同治三年天京陷落,太平军主力虽败,余部却如野草般在豫皖交界地带时隐时现,先是捻乱,现在又是太平军余孽。他猛地转过身,手中的佛珠却在飞快的在手指尖捻动, “啪” 地一声他将佛珠拍在书案上。“慌什么!” 他定了定神,沉声道,“说清楚,是哪股贼寇?多少人?”

“回大人,” 亲兵喘匀了气,“探马回报,据说是贼酋萧有和的部下,领头的两个,一个叫黄矮子,一个叫李蓉发,据说聚集了千把人,趁夜袭了虞城县城,知县老爷…… 知县老爷已不知去向。”

“黄矮子?李蓉发?”李文渊捻着下巴上的山羊须,眉头紧锁。这两个名字他略有耳闻,尤其是那个黄矮子,是以悍勇着称的太平军旧将。至于李蓉发,无名之辈。草莽之徒不足为虑。

随即又想虞城县虽小,却是归德府的东大门,若被贼寇盘踞,如芒在背,如何收回方显自家手段呐?

不一时,幕僚们闻讯纷纷赶来,大堂内顿时议论纷纷。有人主张即刻点兵,杀奔虞城,以雷霆之势荡平贼巢;也有人顾虑贼势不明,且秋收刚过,民力疲惫,宜先探虚实。

李文渊抬手止住喧哗,脸上露出一丝成竹在胸的笑意:“诸位稍安勿躁。诸葛孔明七擒孟获,靠的是恩威并施。这伙长毛残部,不过是丧家之犬,岂堪与王师抗衡?某以为,先遣使者入城,陈说利害,晓以大义,劝其归降。若能兵不血刃收复虞城,方显我朝仁德,亦显本府……” 他顿了顿,话到嘴边改为,“亦显朝廷怀柔之策。”

他心中另有盘算:若能劝降成功,不仅能免去一场厮杀,更能为自己博一个 “智计过人,堪比诸葛” 的名声,将来上报朝廷,亦是一桩不小的功绩。至于黄矮子、李蓉发之流,不过是草莽武夫,岂会不懂 “识时务者为俊杰” 的道理?

主意已定,李文渊挑选了一位能言善辩的老秀才,备了一份 “招安” 文书,又特意让亲兵带上两坛归德府的名酒,作为 “见面礼”。临行前,他反复叮嘱老秀才:“务必向那黄、李二人言明,只要放下武器,归顺朝廷,既往不咎,尚可保其性命。若执迷不悟,天兵一到,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老秀才揣着文书,战战兢兢地跟着两名亲兵,朝着虞城方向而去。

此刻的虞城县城,城门紧闭,城楼上插着几面破旧却依旧鲜红的旗帜,上面依稀能辨出 “太平天国” 的字样。城门口站岗的太平军士兵,虽然个个面黄肌瘦却眼神锐利,腰间别着大刀,肩上扛着土铳,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老秀才被带到县衙大堂 —— 如今已变成了黄矮子和李蓉发的指挥部。堂内陈设简陋,几张破旧的桌椅,墙上却贴着几张用毛笔写的告示,字迹歪歪扭扭,却赫然写着 “均分土地”、“农会万岁” 等字眼。

黄矮子身材矮壮,虎背熊腰,面貌并不起眼,但双眼却炯炯有神。此刻正不耐烦地剁着一块牛肉,旁边的火塘上架着铁锅,飘出阵阵肉香。李蓉发则坐在一旁,低头看着一张手绘的地图,他约莫二十三四岁,衣着朴素,脸上带着风霜,眼神却异常明亮冷静,与黄矮子的粗犷形成鲜明对比。

“就是你们两个?” 老秀才强作镇定,展开文书,“我乃归德府顾大人麾下使者,特来传达朝廷旨意……”

他摇头晃脑地念完了招安文书,又把李文渊的 “恩威并施” 之词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最后堆起笑容:“两位壮士,如今大势已去,何必再做这逆天之事?李大人怜才爱士,若肯归顺,定能给两位谋个好前程……”

“放你娘的狗屁!” 黄矮子猛地将手中的刀剁在案板上,震得铁锅都跳了一下,“什么李大人?什么朝廷旨意?当年你们烧杀抢掠的时候,怎么不说‘仁德’?如今老子占了这破县城,倒想起招安了?”

李蓉发抬起头,目光如炬,直视着老秀才:“回去告诉那个劳什子知府,我们不是‘长毛余孽’,我们是替天行道的太平军。天京虽陷,但我们没有败!” 他指了指墙上的告示,“看到了吗?这虞城里,如今有了农会。乡亲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能吃饱饭,能挺直腰杆做人。这是我们用血换来的,谁也别想抢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