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是商国在武洲立足的根基,而原属地的近百万普通民众则暂时留了下来。抵达武洲后,商军以里斯本为中心,迅速清理战争的废墟,把里斯本周围的土地重新开垦,修复里斯本的港口。
朱祁钰作为一个被朱祁镇和孙氏以及伪明满朝文武压制下能活下来的人,自然有着独到的政治眼光,深知葡萄牙航海传统的价值,他保留了当地的造船厂,又从洪州共和国引入新型船只的图纸,试图将商国打造成武洲西海岸的航运枢纽。
与商国的破局之路不同,剩余十三个小国的分封行动充满了妥协与博弈。代国最终将次子朱鼐钧分封至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建立代藩;庆国庶子朱帅锌进驻亚平宁半岛北部的米兰公国旧址,建立庆藩。
韩皇朱范圯的弟弟朱范址则率部前往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地区,建立韩藩。这些新藩国的建立过程,充斥着利益交换与权力倾轧。
肃皇朱禄埤与辽皇朱贵燰为争夺亚平宁半岛南部的那不勒斯地区险些兵戎相见,最终在明国的调停下以划分势力范围收场;沈国为获取伊比利亚半岛的封地,不得不向虞国支付了十万两白银的“拓殖税”。
南武洲的建藩结果,是将这片曾被联邦军横扫的土地再次碎片化。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巴尔干半岛,数十个大小不一的藩国星罗棋布。
这些第三级国家,名义上臣属于那些分封他们的第二级国家,实则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独立性,只要成长起来,绝对会各自为政。
对于六大强国而言,南武建藩是一次成功的权力再分配。他们以“分封”之名,将中小藩国的资源与精力消耗在南武洲的重建中。据洪州共和国的统计,这些小国为维持藩国运转,每年需将本土财政收入的三成以上投入武洲,导致其在南洋的势力逐渐萎缩。
而六大强国则以军管区为支点,牢牢控制着武洲的核心资源——虞国掌握波兰-立陶宛旧地的铁矿,越国控制多瑙河下游的粮仓,明国与扬国瓜分莱茵河两岸的工业区,洪州与宁国则占据西欧平原的产粮区。
商皇朱祁钰站在里斯本王宫的废墟上,望着港口内往来的商船,心中五味杂陈。商国虽在武洲获得了立足之地。
但周边的代藩、庆藩等小国如同棋子,背后各有六大强国撑腰,彼此间的摩擦从未停止。更让他忧虑的是,六大强国在军管区保留的驻军,如同悬在所有藩国头顶的利剑。
武洲大陆的西部,夏国在英伦三岛的新城伯明翰已初具规模,朱云瑗正忙于整合领地;南部,商国与十三个藩国在废墟上艰难重建,彼此提防又相互依存。
这片曾被战火洗礼的土地,如今以另一种方式陷入分裂——不是被外敌征服的分裂,而是被征服者主动制造的碎片化秩序。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