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中文网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240章 分权制衡

第240章 分权制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例如,扬国借工部主导工业项目审批,可优先保障本土钢铁、机械产业的资源配额;越国通过农部制定粮食贸易政策,能有效保护本国稻作经济。各部门的决策权、人事权与资源分配权,实则落入对应大国手中,形成“部门主权化”的格局。

六大强国推动分权改革,基于三重战略考量:

第一重考量是利益博弈的制度化,分权本质是“分蛋糕”。每个大国通过掌控特定部门,获得与其他国家博弈的筹码。

如虞国掌控法部,可在联邦法律框架内设置对己有利的条款;洪州通过商部主导贸易规则,能限制竞争对手的市场准入。这种博弈形成动态平衡——任何大国试图独揽大权,都会遭到其他五国借助部门职权的联合反制。

第二重考量是防止联邦分裂的缓冲机制,沈国事件后,小国对联邦的忠诚度下降,大国也开始重新评估联邦的价值。

将中央职能拆分至各国,使六大强国成为联邦体系的直接受益者——若联邦解体,各国将失去通过中央部门获取跨区域资源的渠道。因此,即便未来小国退出联邦,六大强国为维护自身掌控的部门权柄,也会主动维系联邦的基本框架,确保其“体面存续”。

第三重考量则是为海外扩张预留空间,大国君主清楚,联邦对武洲的战争若取得胜利,广袤的海外土地将成为新的利益焦点。

当前分权改革,实质是为后续扩张铺路:当小国退出联邦,六大强国可名正言顺地将其势力范围延伸至这些“无主之地”,甚至扶持自己的子孙后代建立新的藩国。这种潜在的扩张红利,让大国更倾向于维持联邦的“外壳”,以获取对外征服的合法性。

朱瞻壑上任后,刻意避免对朱佶焞旧部的清算。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也知道,若开启“后任清算前任”的政治先例,极易引发权力斗争的恶性循环,重蹈历史上王朝更迭的覆辙。

这种克制形成了新的政治惯例——联邦权力更迭以制度协商为主,而非暴力清洗,客观上稳定了分权改革的推行。

改革的持续推进,使大明联邦的性质发生微妙变化。朱昭熙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最初被寄予“东方合众国”厚望的政体,正逐步滑向“联合国式”的邦联形态。

中央机构从“决策核心”退化为“协商平台”,礼部、户部、兵部仅保留礼仪性、统计性与象征性职能。

六大强国通过掌控部门实权,形成“诸侯共治”格局,联邦决议需经各国基于自身利益的反复博弈才能达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