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锳敲击着桌面:“但他忘了,一旦武洲技术崛起,威胁的是所有大国的根基。咱们这些大国,灭小国容易,但架不住小国联合。科技代差可没有到那种碾压的程度,我们必须先下手为强。”
五大国的反应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各国情报机构连夜启动专项调查,重点监控联邦内中小藩国的技术输出渠道。扬国工业部调出近三年所有技术出口备案,明国情报司则动用潜伏在沈国的暗线,试图获取朱佶焞与武洲接触的直接证据。
海军进入戒备状态。越国增派舰队巡逻南洋航道,宁国加强对宁国海峡的控制,洪州共和国则开始检修本土港口的防御工事。
各国核心幕僚团围绕“技术外流源头”与“小国动机”展开密集研讨。结论逐渐清晰:朱佶焞及其背后的中小藩国联盟,试图通过扶持武洲势力打破大国主导的联邦秩序。
基于共同的危机认知,五大国的君主与元首在三日内做出相同决策:派遣最高级别使臣前往虞国,与朱昭熙共商对策。
越国使臣是枢密使张诚,此人曾参与联邦初创时期的海防规划;扬国派出工业部尚书王昂,携带最新的技术比对报告;明国使臣为情报司副司长李默,掌握着沈国与武洲贸易的初步证据。
宁国则由海军提督赵宏亲自带队,侧重军事应对方案;洪州共和国总裁特别助理陈景元,作为资产阶级代表,更关注经济封锁的可行性。五国使臣乘坐各自最快的三桅快船,由护航舰队伴随,于十日后陆续抵达虞国坤泽城港口。
在使臣抵达前的数日里,虞国对外情报局的情报源源不断涌入坤泽城。朱昭熙在情报部衙署设立临时指挥部,与蒋谦及核心幕僚逐份分析信息。
沈国的船坞在近两年秘密向葡萄牙派遣了技术工匠,携带了水密隔舱图纸与火炮铸造手册。 朱佶焞利用联邦总理职权作为掩护,将沈国及其联盟的小国的资金,通过隐蔽渠道注入葡萄牙与西班牙的航海项目。
沈国情报机构向葡萄牙提供了大明联邦的疆域图、主要港口防御部署及部分藩国的军事弱点。葡萄牙人由此知晓,大国虽强,但彼此间存在利益分歧,且对武洲的真实实力缺乏警惕。
更关键的情报显示了朱佶焞的动机:他在给代国皇帝的密信中写道:“大国之威,非不可破也。武洲可作消耗大国实力的绞肉机。吾等小国,若不能主导联邦,便让联邦秩序崩塌——届时,方有吾辈崛起之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