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聊过的第3个房子的那个房东,弄不好就存在过这种想法
《犹豫不决?两年少卖400万,有人甚至腰斩!》
这是犯了经验主义、刻舟求剑的毛病。
我们在讲趋势量化投资系统的时候,对于最常出现的几种买卖点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其中有一种叫趋势之下反弹的利润。
趋势之下反弹的利润,与上升趋势主升的利润是完全不一样的。性质与方向如果判断错了,那就会吃大亏。
现阶段的降息对房价的影响也是如此。寒冬里的一丝暖阳,能够保持不被冻死就不错了,千万别马上又幻想起了沙滩、泳裤、冰淇淋,一定要与夏日里的大太阳区分开。
回到题目,聊聊30年前,也就是1995年前后的长期存款利率情况。
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一句话就概括了,否则敞开了聊,就不知聊到什么时候了),那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非常快,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两位数水平。95年的时候,基准利率维持在17%。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利率水平,历史罕见,现在的人可能难以想象。
现在大家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说如果存了100万 、1,000万,是不是可以放在银行吃利息、退休、不用工作了?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兴起的。
那个时候,人均月工资几百块钱的年代,不少人下海率先成为了百万富翁。100万存进银行,一年利息就有几十万,能有那种想法也正常。但是现在如果还产生那种想法,可能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好了,回到正题。17%还不是最终的利率。那个时候,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鼓励大家存钱,还有一个储蓄保值补贴。
就是说担心大家不存钱,觉得百分之十几的利率还不够,人民银行再单独拿出10%左右的利率补贴存款,最高的时候是13%左右。
所以长期存款的利率,当时最高可以达到30%左右。也就是你存100万在银行,一年可以达到30万利息!那时候手里有点钱的人,如果眼光比较短,尤其是乍富初始的,当然就容易滋生可以退休的想法了。
历史是比较有趣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多懂一些历史,可以让人不至于见到一点事儿就大惊小怪。
人们经常说,每个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之内的钱,投资更是如此。但是建立正确的认知这件事,却不是一件易事。
比如股市,比如买房,比如黄金。要想在这里面赚钱,当然要懂股市,要懂房市,要懂贵金属。但是千万不能只懂股市,只懂买房,只懂黄金。
投资是否能赚钱?是否能赚大钱?关键是要建立正确的投资系统,这是基石。然后要一直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以保持投资思想的时效性和纯正性。
虽然不至于像巴菲特那样,快100岁了还在学习。但至少不会傻乎乎的还在纠结一个30年前的话题:把存款放进银行,靠吃利息过下半辈子行不行?
有些问题,一张口就错了。所以当你向别人请教的时候,如果别人不回答,你可能需要深入反思一下了。但是问题是,人是不可能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的。
麻烦事儿!今天就暂时不往下聊了,一聊就又刹不住车了。
app2();
(https:///bi/377316/17237250.html)
chapter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