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纪元·第一百四十日 · 共义塔·主议厅
【一】提墙之日
共义塔主议厅九层,今日列席人数超百人,为近十年之最。
魏殊正式递交《频墙设立案》,主旨明确:
于主频与灰频、众频之间设“表达结构缓冲墙”,简称“频墙”;
所有未建成三级结构链、无通用译例支持的表达体系,不得跨频入主;
拒绝“制度协商席”中出现众频席位发言权;
主张制度回归“可律性”“可复现性”两大标准。
此案一出,塔中应声者有之,沉默者更多。
沈茉凌端坐主议位,未言语。弥骁起身,先行发言:
“频墙的设立,其实不是制度守序,而是表达权上的制度禁令。”
“你不是在划语言的界限,你是在划‘谁有资格被听见’的界限。”
魏殊答:
“表达不是谁愿说谁就能被听,表达必须具备‘被理解’的基本结构。”
“制度不是耳朵,是逻辑工具。你若要它听,就要先教它怎么听。”
孟子康今日缺席,仅送来一封信,落款处只写两个字:
“中立。”
【二】听证会设立
沈茉凌冷静开口:
“为免争议失焦,我宣布本案将通过‘表达权制度听证会’处理。”
“召集各表达族、各表达方式代表,连同主频、律频、词频三审小组组成表达责任公开评议组。”
首轮听证主题确立:
表达制度应否保障“不可立即理解”的语言权?
表达的社会后果,是否应由表达者、译者、制度三方共担?
会议决定于三日后召开,七语席将首次以“表达代席”身份出庭作证。
【三】灰频监察组前期听询
三日前夜,弥骁率监察组举行听询模拟会议,七族代表、词隐阁观察员及制度护律方代表均在场。
此夜设一案:
“若表达中含有双解句(可正义亦可激化),制度是否应默认其有害?”
苏离如(水语代表)陈述:
“沉音族中语序本非固定,有时因语音落差导致多义。但我们不曾以此鼓动仇恨,只是语系特性。”
“若你们因这种模糊而拒绝使用,那便是对整个文化结构的否定。”
词隐员温惟初补充:
“模糊不是恶,是表达尚未建档的空间。”
“制度之责是建立听解模型,而不是以‘听不清’为由断绝记录。”
律频代表鲁启却提出:
“你若允许表达含多义,制度该如何设责?若有人以模糊之义进行冲突挑唤,谁来担?”
此言引发首次“表达责任”争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