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他对这件事也非常痛心。
缅人被英国佬欺负,
又被鬼子骗,
才把气撒在咱们身上!
咱们现在打的是鬼子,
不是缅人,
更不是英国佬!”
古之月蹲在篝火旁,
听着两人的争吵,
手里擦枪的动作顿了顿。
火光映在他脸上,
照出眼角新添的皱纹,
那是岁月和战争留下的痕迹。
他微微皱眉,
似乎对这场争吵感到无奈。
徐天亮叼着自制的土烟卷,
金陵话带着几分调侃想缓和气氛:
“哟哟,都消消火!
有这吵架的劲儿,等会儿多杀几个鬼子不好?”
然而,郑三炮根本不理会他的话,
继续吼道:
“那温佐这仗,还不是给英国佬擦屁股?
112 团被困,说不定就是英国佬又跑路了!”
“住口!”
刘团长的湖南话像鞭子一样抽过来,
他拨开挡路的藤蔓,
大步走到两人面前。
他的步伐坚定有力,
仿佛每一步都能踩出一个坑来。
他的脸色阴沉得吓人,
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威严。
这位平日里沉稳如山的军官,
此刻却显得有些狼狈不堪。
他的军装上沾满了泥污,
仿佛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更引人注目的是,
从领口处露出的半截绷带,
上面渗着暗红色的血迹,
仿佛在诉说着他所受的伤痛。
“咱新 38 师从入缅那天起,
哪一仗是为了英国佬?”
他的声音虽然低沉,
但却充满了力量和决心,
“仁安羌救英军,那是为了打通国际通道;
现在救 112 团,
那是为了保住中国军队的骨血!”
他的话语如同一把重锤,
狠狠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让人无法反驳。
古之月站起身来,
借着微弱的月光扫视四周。
所谓的“千人部队”,
实际上能够真正参与战斗的不过七百余人。
这些士兵们面容憔悴,
身上的军装早已破烂不堪。
不少人拄着削尖的竹竿当作拐杖,
缠着绷带的手臂还在不断渗出血迹;
有的新兵眼神发直,
抱着步枪坐在地上,
仿佛随时都会倒下。
老周带着炊事班在分发掺了野菜的稀粥,
他的四川话里充满了心疼:
“龟儿子些,多喝点,
吃饱了才有力气杀鬼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