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中文网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八百三十九章 老爷子的智慧

第两千八百三十九章 老爷子的智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川菜从晚清到现代这段时间的故事可是非常精彩的,但是周至认为今晚所有的精彩,都比不上蓝光璧老爷子的精彩。

老爷子用沉默和隐藏的方式,做出了那个时代最好的选择,给自己和子孙屏蔽掉了一切风险,又留下了最可宝贵的财富,可谓是绝顶大聪明人。

聊起这个,周至就给蓝桂云讲起了一个“反面教材”,同样是蜀中饮食业的一个传奇,皇城坝笼笼牛肉的发明人姚树成。

早在1928年的时候皇城坝附近的顺城街,有家中午卖红烧牛肉面和牛肉臊子面,下午和晚上卖杯杯酒及卤牛肉、卤豆腐干的小店,冬季还添卖粉蒸牛肉。

店子生意不错,老板叫王炳章,店牌叫“治文号”。后来忙不过来,王炳章就把同门师弟姚树成叫来帮忙应酬生意。

姚树成出身贫寒,12岁进城在饭馆做学徒,多年里一直跟牛肉打交道。到了“治文号”后,还是继续做小笼蒸牛肉。

不过当时全城的小笼蒸牛肉都有个毛病,那就是闻着香,吃着不香。

后来王炳章想扩大发展,就把“治文号”顶给了姚树成,另到青石桥街开大馆子。当时姚树成手上只有9个大洋,但他也想要把握住这个机会,便四处找朋友托关系,凑了一百个大洋把生意顶了下来。

也是活该运气,有几位蜀大文法学院的教授是他的熟买主,其中曾任法学院长的吴君毅是位美食家。在得知姚树成苦于没法改良蒸牛肉,便跟他建议用鸡汤煨口蘑香菇,吊出高汤让牛肉吃透,这样可以提鲜增香还嫩气。

王炳章试了一下,果然小笼蒸牛肉就不一样了,大喜之余便不惜多花本钱选用好口蘑,用吊子熬出来作为配料,这样一来,他的小笼蒸牛肉不但闻起来香,吃起来也香了。

如此,他的小笼蒸牛肉很快就开始名传四方。

而王炳章在青石桥开大馆子折了本倒了号,一次回来,发现姚树成把“治文号”经营的有声有色,于是就红了眼,借口“治文号”招牌是他的,硬在姚树成面店的斜对面也开了一家面店,同样挂起了“治文号”的招牌。

王炳章在这一地段时间较长,熟人熟事、老买主多,自然生意就日渐日好。而姚树成的生意就渐渐不行了。

好在姚树成喜欢动脑筋,坚信自己加了高汤秘方的蒸牛肉更好,于是又继续研究,用海星、大枣泡酒作料,再加入“太和号”的好酱油,“口同嗜”的上品豆鼓,清溪的花椒,龙潭寺的海椒面,在调味上反复琢磨,同时也特别注意香料的用量,不能让它们压了牛肉的香味。

经过一番调整,加上诚信经营,努力提高,姚树成生意又逐渐红火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