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
基地最深处的一间特殊工作室外,十几位顶尖科学家和军方代表聚集在铅玻璃观察窗前。
室内,叶潇男已经穿好防护服,站在一台精密车床前。
车床上装配着的,正是三层嵌套钨钢定位环。
一名科学家凑到玻璃前,额头几乎贴在冰冷的表面上:"这..小叶同志连测量仪器都没带全,这种加工至少需要三套不同的检测设备交叉验证,他能行吗?"
"安静。"大领导低声呵斥,"相信叶潇男同志。"
室内,叶潇男深吸一口气,缓缓打开铅制容器。
未经加工的铀块暴露在空气中,即使隔着防护服,他也能感受到那种特殊的能量波动。
普通机械师需要依赖精密仪器才能感知的材料特性,在他的精神视野中却清晰可见,每一处晶格结构,每一个潜在的应力集中点,都如同立体图像般呈现在他脑海中。
"开始吧。"叶潇男轻声自语,启动了车床。
他的双手稳如磐石,眼中甚至微微泛着常人难以察觉的淡蓝色光芒,那是他精神力高度集中的外在表现。
车刀接触铀块的瞬间,叶潇男的精神力如丝如缕地渗透进材料内部,引导着切削力的走向。
"这不可能..."观察窗外,材料学专家张教授瞪大了眼睛,"他没有使用冷却液!铀金属在高速切削时会产生高温,没有冷却液会立即导致材料变形!"
但令人震惊的是,车刀下的铀块表面始终保持着稳定的银灰色,没有任何过热变色的迹象。
叶潇男的精神力在微观层面引导着热量的分布,使切削产生的热能均匀分散到整个材料中。
三小时过去了,铀块已经初具球形。
叶潇男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但手上的动作没有丝毫紊乱,他关闭车床,将初始铀球放置在定位环上,换上一套自制的抛光工具。
"他疯了吗?"王振国忍不住惊呼,"手工抛光?这需要多么恐怖的稳定性!任何一丝颤抖都会毁掉整个球面!哪怕是有定位环也不能这么来啊!"
大领导没有说话,但他的手指已经无意识地在窗框上留下了几道白痕。
然而车间内,叶潇男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抛光工具在铀球表面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他的精神力像最精密的传感器,实时反馈着球面每一处的状况。
0.1微米的误差在普通机械师眼中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叶潇男的感知中却如同沟壑般明显。
又过了三小时,叶潇男终于放下了工具。
他轻轻捧起那颗银光闪闪的铀球,在特殊灯光下缓缓旋转,球体表面如镜面般光滑,完美得令人窒息。
“铀球已经基本成型,还差最后一步,就算是彻底成功,这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叶潇男内心暗道,同时默默闭上眼睛调整呼吸。
观察窗外的大领导有些不明所以,还以为叶潇男是累了,准备让他休息一下,这时旁边一名专家也发现了这一情况,当即开口解释了起来。
“领导,叶潇男同志是在调整状态,我们还是不要打扰。”
“调整状态?”一些不清楚其中情况的人好奇看来。
那人解释道:“眼下是最后的几刀,也是最关键的几刀,车多了整个铀球就报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