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中文网 >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 > 白起传 第六十七回

白起传 第六十七回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郑朱返回赵国后,局势如同虞卿事先预料的一样:秦军非但不撤,反而攻势更加猛烈。赵王见状无奈,也只得尽起倾国之兵驰援长平,与秦国死磕到底。    幸好还有廉颇。    先前,“防守之王”廉颇已经败在了王龁手中,如果再遭败绩,赵国不仅要完全撤出上党地区,而且势必会导致蜂拥而来的数十万秦军趁机突破至邯郸城下。到那时,赵国局势必危,亡国之说也并非危言耸听。    但若真的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败下阵去,廉颇也无法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了(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四人。白起和廉颇已经出场,李牧和王翦则是接下来的主角)。他在失守了西壁垒后,已找到了解决办法。    还是老办法:防守。    话回当日,拥有大军五十万的王龁见东壁垒一时难下,已分兵另行探索要道,期盼能另遣一支奇兵,绕开赵军主力,直插其身后。    当他的侦查部队翻山越岭,探至长平最东北部时,傻眼了。    只见此地群山高耸,最顶处直入云中,端的是陡峭至极。更绝的是,高也就罢了,或可绕道过去,偏偏又连绵不绝达上百里——看起来,似乎无路可过。    探子将侦查的情况汇报给王龁,王龁大怒道:“若真的无路可通赵国,赵军又是如何过来的,再探!”    那就再探。又探了许多日,探子回报道:“在长平东北,上百里山脉之中,只有狭道两个,可容大军通过。可是……眼下赵军已提前占领了这两座狭道,修筑起两座壁垒,端的是密不透风……”    “好个廉颇,竟然先行一招!”王龁愤然道:“你等再辛苦一番,去那各处山头探查,或许有些山头地势相对平坦,可容大军强行通过,也未可知。”    又过去数十日,探子再回报道:“报告将军,那上百里山脉,绝不容通过……因为上面已事先建有长城,乃是早年韩国人修筑的。”    得,这下王龁是真的无计可施了。    原来,就在廉颇亲率大军死守东壁垒时,已作好了丢失第二道防线的心理准备。于是他暗中抽调上万军士,提前赶至身后,另行修筑起新的防线,以备撤军之需。秦军探查的不错,那段漫长的山脉,的确只有两条峡谷可容通过。其他各个位置,即使秦军想强行突破,上面也有事先建好的上百里“石头长城”(上党不愧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廉颇下令:围绕这两条峡谷大做文章,尽快建成两道关卡。    由于长平东北的上百里山脉,大致走向为“西北方向—东南方向”,类似于“\”形。随着廉颇此令一下,赵军很快在“\”的上端修筑了一关,名叫长平关;在“\”的中央位置也修筑了一关,名叫故关;由故关再往东南去,因山脉相连,无峡谷可通,自然不用另修筑关卡了。    两关建成之后,再加上最前方的东壁垒防线,以及与两关相连的石头长城,赵军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终于形成。不久,赵王又陆续征发了近二十万援军,赶赴长平,因此廉颇所掌控的军队也已达三十余万,实力上不再落于下风。    王龁因廉颇将身后防得滴水不漏,无隙可钻,只得继续从正面强攻。又攻了大半年,初期势头迅猛的秦军终究还是没能突破重兵把守的东壁垒,此前一直高昂的士气渐渐低落了下来。    王龁见状,只得停止了强攻,改为驻军丹水河谷岸边,搦赵军下山迎战。廉颇不为所动,任由秦军如何搦战,始终坚守不出。久而久之,王龁无奈,只得率五十万大军撤过丹水,驻军于西壁垒一带,也开始修筑防线。从此,两军围绕丹水河在长平展开对峙,进入了相持阶段。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秦国胜,赵国败的命运已经注定。    如果可以假设的话,注意,笔者说的是假设。这时将赵军主将由廉颇换城白起,王龁还能如此从容地撤过丹水?还能任由其不紧不慢的在西壁垒一带修筑防线?不趁此良机杀他个一二十万人,那就不叫白起。    因此,虽一个善攻,一个善守,在白起面前,与之齐名的廉颇在军事能力上,明显要逊色一筹。    转眼间,已是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已持续了两年。期间,廉颇、王龁二人各率数十万大军,分别驻守在东、西两处壁垒之上,始终没有发生决战。    当然,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廉颇。他每日站在山头,笑看对方远道而来,无可奈何的五十万大军,一点都不急。    可是,赵王急了。    因为赵国兵力虽强,但苦于偏处北方,且一半国土都是从胡林、楼烦等游牧民族手中抢来的草原,物资生产能力和秦国相比明显不足。这次出动如此多的大军前去争夺上党,本以为能够迅速占领该宝地,结果打了整整两年都没打出个结果,国内这时经济上已经快顶不住了。    再打下去,多年的积蓄非得一扫而空不可。赵孝成王眼看着国库中的钱财、粮食逐日递减,于心不忍。    于是他不断派人前去催促廉颇:速速出战,与秦军一决胜负!    廉颇不是没胆量和王龁交手,只是,出于他慎重的性格,他此前用兵数十载,从没打过无必胜把握之仗。在权衡利弊过后,他对赵王的催促视而不见,下令赵军继续维持原状,坚决不肯率先离开壁垒。    赵王多次催促,见廉颇始终不肯出战,在懊恼轻率出兵上党的同时,已经有心换将。不过,他也知道,拖垮国内经济还是小事,战后休养生息补一补,还是能够缓得过来的;万一不幸大败,那可就是亡国了。因而,他虽有这个念头,一时尚未下定决心。    直到有一日,邯郸城中突然沸沸扬扬传出一个消息:说廉颇久战不胜,已畏惧秦军如虎,如果再不将他换下,他就要举军降秦了。    赵王得讯大怒,终于拍板道:换将!    一代“名将”(有名的名):赵括,就此闪亮登场。    因为该流言不但污蔑廉颇,还力捧赵括——说秦人所惧者,惟马服君赵奢一人。此人虽已过世,但其子赵括谋略更胜乃父,若用赵括,赵军必胜。    之前说过,赵国与秦国多次交兵,每战必用廉颇,廉颇每战必守。好不容易主动出击大胜了一次,还是马服君赵奢指挥的,跟廉颇没半分关系。    有道是:将门虎子,既然赵奢如此厉害,其子谋略又更胜乃父,那就是他了。    鉴于长平之战的战果,将直接决定赵国命运,在正式启用赵括替代廉颇之前,赵王为保险起见,还是做了两件事。    第一:考问赵括。赵王是明白人,这事不能只听流言乱吹,还得试一试这位赵括是否真的有那么神奇。于是,赵王集齐群臣,又将赵括传召入宫,当众考问其兵法学识。一番测试下来,赵括果真是难得的人才,只见其将诸类兵法背得滚瓜烂熟,无一不通。赵王见状大喜,又问他道:“此次秦军势大,若让小将军担任主帅,可有必胜的把握?”    赵括自信道:“纵是白起率军来犯,赵括也能有五成胜算;至于区区王龁,诚不足道也。”    第一关轻松通过。    第二:询问群臣。赵王是满意了,但还得问问众臣子的意见。于是他先问老臣蔺相如(此时蔺相如因年事已高,已辞去相位,但仍偶尔参与朝政)道:“老相国,您看此人如何?”    哪知蔺相如第一个发言,泼的就是一盆冷水:“此人看似熟知兵法,其实无用。”    “为何无用?”    “精于理论,却不知变通。”    赵王听后,心想:自那日廉颇向你负荆请罪以来,你与廉颇已是刎颈之交,谁不晓得?这番言语,定是为袒护廉颇,不听也罢。    他又问平原君赵胜道:“王叔,您觉得此人如何?”    平原君当日是真心佩服赵奢,与之交情极好,又见赵括确实有才,当场赞道:“不愧为将门之子,实有大将之才。”    见当今相国夸赞此人,众多追随者连忙附和。赵王见了,遂下令道:“寡人决心已定,拜赵括为主将,五日后即可启程赶赴长平,替代廉颇。”    第二关也顺利通过。    这两关一过,赵括的“名将之路”再无阻碍。是啊,非但赵王觉得满意,众多大臣也都觉得满意,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很快,已过去了四日,正当赵王要目送着名将之子赵括领军出征时,赵括之母却托人送来一封书信,说有要事觐见大王。俗话说的好:“知子者,莫如父”。其父虽死,其母尚存。赵王决定见一见这位老人家。    赵王遂将赵括召来,然后与之一道,静等赵括母亲入宫谢恩。谁想到,赵母一入宫中,见了垂首伺立在赵王身旁的赵括,便勃然大怒,责问他道:“孺子,可还记得你父亲临终遗言么?”    赵王奇怪道:“是何遗言?”    “终此一生,不可为将!”    “母亲……”赵括连忙抬头,哀求其母。    这时,赵王插话道:“贤家母,国难当前,这等早年琐事,不谈也罢。”    赵括母亲快步上前,向赵王行礼道:“非是贱妾舍不得犬子,只因赵括确非能担当大任之人。他这一去,自个身死不打紧,只怕会因此害了万千无辜的将士……”    “哦?愿闻其详。”    “其先父在世时,一有军令,当夜即入住军营,不暇顾家。大王每每有赏赐之物,他自己分毫不动,全部分发于将士手中。因而,才能每战必胜,将士信服。这小子自打得了大王委任后,骄奢自满,目中无人,每当有宾客前来府上,他竟不顾长幼之分,傲然端坐于上首,毫无半分谦让;此外,他又将大王赏赐的金帛四处购买田宅,余下的私藏于府中,更无半分与将士同甘共苦之心。这种人,大王,您说可用为大将吗?”    赵王听后不以为然道:“贤家母此言过了。贪爱财富乃是人之常情,并非坏事。赵将军,等你立了大功,寡人别有重赏!”    赵母见说不动赵王,又道:“当日,其先父和赵括为战阵之事常有争论。每当提到两军恶战时,其父神情恻然,知杀戮必重,言语极为慎重;而犬子却兴高采烈,只道攻战之事极为容易——这样杀敌一千,那样杀敌一万,天下无人能胜得过他。其父当时就说了,须知一山还有一山高,目中无人者,必遭大挫。”    哪知赵王听后,仍是不以为然:“一人若无雄心壮志,怎能为将?何况这也正说明小将军乃是初生牛犊,勇气可嘉,锤炼一番后,自然就通晓其中道理了。”    赵母还想再劝,赵王不耐烦道:“罢了,寡人旨意既下,那就不可更改。贤家母,前方战事吃紧,还是让赵将军尽快启程吧。”    赵母无奈,只得叹息道:“既然大王心意已决,贱妾另恳求一事。”    “但说无妨。”    “若赵括不幸战败,请大王饶恕臣妾一家连坐之罪。”    赵王脸色一沉——这还没打呢,就说这种不吉利的话!不过,他为了尽快说服赵母,还是答应道:“准了!”    赵母谢过王命,径自告辞出宫。而赵括也随即动身,赶往长平替换廉颇去了。    长平前线,东壁垒。    廉颇已在此地镇守了两年有余,期间两军对峙,一直相安无事。这一日,突见有十数万赵军从邯郸方向驰援而来,正惊喜时,又见一小将军手持兵符,神情倨傲,当着他的面,高声宣读赵王更换主将的旨意。廉颇验核兵符无误,只得暗叹一声,黯然离了前线,回邯郸复命。至此,赵括顺利成为了长平前线的赵军总指挥。    他上任后,立即大刀阔斧,将廉颇之前定下的一系列防守策略统统废除,并重新制定出了一套以进攻为主的新策略。许多将士敬重廉颇,见赵括此举轻率,一时间议论纷纷,军心浮动。    赵括见有人不服,毫不慌张,发布了第二道命令:将廉颇委任的大小将官统统罢免,重新挑选他人,提拨作各支分队的将官,同时严格约束众人道:“再有擅议军事,扰乱军心者,杀无赦!”    这样一来,非议之声顿时平息。但有数名偏将,因跟随廉颇征战多年,仗着资格高、辈分大,仍然追住了赵括不放:“赵将军,您的军令我等不服,还望您三思,收回前令。”    赵括冷笑一声,回道:“你等从军多年,须知有‘将无威不立’一说。本将军令既下,岂能更改?倒是你等,竟敢公然违抗将令,视主将之威如无物,廉颇用你等为偏将,可知为何每战必败了……来人,速速将这几人拿下,斩首示众,以明军纪!”    那几人一听这话,恼怒异常,当场拔出腰中宝剑,一齐自刎了。    啧,倒是省得本将军动手。赵括平白无故吃了这一惊,出战之心依然坚决。他下令众将士道:“秦军若是再来挑战,本将军令一下,你等务必出战!”    ……    秦国国都:咸阳。    得知廉颇已被赵括替换的消息后,范雎大喜——此前邯郸城内的种种流言,都是他安排细作故意放出的,没想到这么顺利。    他对秦王奏道:“赵王轻率撤下廉颇,并非只因他避而不战,更关键之处在于:赵国国内,此时已捉襟见肘!同理,我秦国数十万将士常年在外,粮草、军需也开支极大,请大王速速定下决战之策。”    秦王微笑道:“之前全赖相国辛劳,即日起,终于可依仗白将军了。”    说完后,他目视殿下。一人闻言,快步出列听令,正是刚从河内匆匆赶回的大将白起。    秦王高声下令道:“即日起,寡人拜白起为秦国上将军,上党一带的所有秦军,皆归白起指挥。先前的主将王龁,改作副职。至于河内之地,寡人另择他人前往镇守。”    白起昂然接令,群臣一齐告诺。    白起得了兵符,略一斟酌,又提议道:“末将恳请大王再下一令:无论何人,敢透露白起入上党者,斩!”    秦王眼睛一亮,果断道:“正该如此!”    至此,秦、赵二军都已更换了主帅,新一轮的较量拉开帷幕。    与赵括大张旗鼓,高调前往战场不同,白起此次上任,堪称是神不知鬼不觉。自从他离了咸阳后,一路上偃旗息鼓,静悄悄地进入了秦军西壁垒防线。非但咸阳人不知,连之前的秦军主将王龁都被蒙在鼓里。当然了,白起一出,谁敢与他争抢主将之位——王龁此前虽连胜数阵,战果不小,也只好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担任副将。    白起接过了五十万秦军的指挥权后,立即派出副将王龁,前去进攻东壁垒。    王龁为难道:“启禀上将军,末将此前已去强攻过多次,怎奈赵军防线修筑得极为严实,又无小道可绕至其身后,此举实在是行不通。”    白起问他:“每次进攻时,你用多少人马?”    王龁道:“本处兵马约有五十万。末将前去攻打时,留五万人镇守,十万人接应,另有数万人搬运军需、辎重,直接上阵厮杀者,不下三十万人。”    白起又问:“效果如何?”    王龁叹道:“将士们虽肯卖力,怎奈仰攻不便,加上赵军弓弩手极多,每次大战之后,死伤都极为惨重。”    “嗯。”白起颔首道:“此次你率军出战时,可只带一千人前去。”    “什么!”王龁大惊:“一千人……”    “切记,只可败,不可胜,但绝不能一触即溃。”    王龁喃喃自语,百思不得其解。但又想,白起既出此令,定有主张,于是只得跨上战马,率精兵一千,前去东壁垒下方搦战。    赵括听闻秦军杀来,满心欢喜,这下苦学多年的兵法终于有用武之地了。等及秦军杀至东壁垒下时,他定睛一看,奇道:噫?今日的秦军怎么稀稀拉拉的只有一两千人,莫非是疑兵之计?可若说其中有诈,偏偏主将王龁就在阵中——是何用意耶?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杀他一阵,再作区处。于是他派出精兵十万,出关迎战。王龁见赵军大举出关,心下惊慌,可又不敢一触即溃,只得咬牙支撑。不多时,一千秦军伤折了大半,他不敢再逞强,只得率了败兵,匆匆回逃。逃至丹水河边时,又被赵军赶上,大杀了一阵,侥幸逃回西壁垒者,不足十之一二。    赵括站在东壁垒山顶,见赵军首战便胜了,喜得手舞足蹈,连忙安排快马赶去邯郸报捷。又于将士前显摆功劳,将廉颇贬得一无是处,众将士见赵军这一仗确实是胜了,也是暗暗对赵括刮目相看。    再说那王龁领了败兵,灰头土脸的去向白起汇报战况。他之前数次大胜赵军,今日落了这个差事,着实不情愿。谁料想,白起听了他的汇报后,又下一令:“三日后,你可再去搦战,此次你可率三千士兵前去。”    王龁自然是不愿意再败一次,可上将军的命令岂可不听?不得已,他三日后只得又率军渡过丹水。那边赵括见了,大笑道:“此次兵马倒是略多了一些,难道就能吓得住本将么?”他令旗一挥,十万大军再次冲下关去,大杀了一阵,赵军又胜。    但这次,王龁败退时并未渡河,而是朝东南方向的丹水下游逃去。赵军见状,只得跟在其身后追赶。山上的赵括见了,连忙下令鸣金收兵。等及十万赵军带着战利品返回东壁垒后,其中便有将领不解道:“我等正要生擒王龁,将军为何却下令收兵?”    赵括笑道:“可见你等皆是莽夫,未曾熟读兵法。岂不闻兵法有云:“穷寇莫追”。本将见那秦军两次搦战,出战者都是寥寥无几,料定其中必然有诈。你等若是不信,可尽往丹水下游搜寻,若无秦军伏兵踪迹,可再来报我。”    众将心服,一齐称赞主将英明。    王龁再次兵败,从下游寻路而回,心中抑郁不已。白起见状,微笑道:“王将军两番辛劳,白某着实过意不去。还敢再出战否?”    王龁愤然道:“上将军,行军打仗之事非同儿戏。若再让我率个三千、两千人出战,情愿受您责怪,不愿再去受辱。”    白起抚掌大笑,让他将此次的战斗细节一一描述。听完之后,白起沉吟道:“十日之后,王将军可再次出战,此次交给你五万军队。”    王龁喜道:“是要与赵军一决胜负了么?”    “不,你还须再败一次。此次你撤退时,可往丹水上游而走,诱使赵军前来追击。此计若能成功,我军必能一战拿下长平,全取上党。”    王龁猜不出其中深意,又看白起。白起道:“将军只管再去搦战,我料定赵军此次必会大举来追。切记,届时,将军须得万事小心,不要蛮力厮杀,只要能诱得来赵军主力,就是大功一件!”    王龁不再多言,告诺去了。他去后,白起也忙着四下部署,只等十日后的那场大战。    通过之前两战,可见赵括的策略,就是敌不动,我不动;敌军若敢来攻,一定针锋相对。他这招,比之王龁的动辄一通乱拳要稳得多,比之廉颇的一味坚守又要主动一些,可说是稳中有狠,只等大战。    说大战,大战就来了——十日已至。    这一日,东壁垒之下,终于集合了五万秦军,盔甲鲜亮,与前两次不同。既是大军,阵中自然是遍插旌旗,以标明各支分队,以及各分部将官的姓氏。往秦军阵地中心看去,有牙旗一座,高高树立,上面大书一个“王”字,正是秦军大将王龁的旗号。    赵括见王龁又来了,不慌不忙,依然派出先锋部队,依然是十万人,出关迎战。此战,秦军是动真格的了,非同以往儿戏一般,与十万赵军杀得难分难解。站在壁垒前方观战的赵括见赵军一时取胜不得,令旗一挥,另派五万军队下关增援。    如此一来,秦军再也抵敌不过,迫不得已,王龁只得又一次率军败退。    他事先已得白起指示,因此在撤军时,有意收拢败兵沿着丹水向北逃窜。赵军见秦军打来打去就知道跑,都有点意兴阑珊——若赵将军这次能够不要鸣金收兵,让我等一路追过去,将这五万敌军全部消灭了,那才过瘾哪。    算他们运气“不好”,这次终于让他们心想事成了。此战,赵括见秦军大举向丹水以北撤退,并未鸣金,反而另派传令官过来,催促赵军将士向北急追,奋勇杀敌。    赵括下令时,身旁曾有人提醒他道:“十日之前,赵将军刚说的,穷寇莫追,怎的这次忘了?”    赵括得意道:“你等从军多时,怎的连地利之事都不懂得?前次,秦军撤退是往南去,那一带早已被秦军攻取,因而担心有诈,不好去追;此次,秦军是往北方撤退,因而可下令急追……”    下属们不解,都目瞪口呆地盯着他,等他说下文。    赵括笑而不语,不再解释。他目送大队赵军远去,心道:今日终可获一大胜了,若先父泉下有知,也必会为往日的偏见而感到羞愧吧。    同一时间,丹水对岸的白起,也在关注着局势,以便将自己早已备下的几大杀招及时使出。与得意洋洋的赵括不同的是,他的双手,已因为紧张而渗出了细汗。当他得知十数万赵军已脱离东壁垒前沿,向北方急追而去时,立即颁下了第一道命令。    “十万援兵,立即向北急行,从丹水上游渡河至对岸,驰援王龁所部!”    王龁所部五万人,且战且走,一路向北撤退。撤了约有十里,隐约看到赵军的长平关已在前方高耸,心下暗叫不好。原来,秦军此次的撤退方向很有问题:若向西撤,可撤回空仓岭之上的西壁垒防线;向南撤,则可入河内之地;唯有向北撤,却是撤不得的,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是自投罗网了。    为方便读者理解,还是用简单的图形说话。当时的秦、赵战场,有山有水,煞是风景绝佳。其中,又以丹水、百里石长城最为关键,细看这两处地方,大体是个“|\”形。那一竖,代表丹水,西侧,是秦军大营;东侧,则是赵军大营——也就是东、西两大壁垒。这座壁垒在图形上看不出来,因此笔者在此先解释一下。    从丹水河再往东北去,就有沿着“西北方向—东南方向”,韩国人早年修筑的一条百里石长城,即上文中的“\”形。这根斜线,代表的便是这条修筑在赵军身后的漫长防线。先前说过,在该斜线中央位置,有赵军分兵把守的故关;而在斜线的最上方位置,正是长平关,此时也有数万赵军把守。    因而,王龁率军向北撤退的途中,越往北去,战场越是狭窄,左有丹水,右有石长城,前方又是长平关,身后还有十多万赵军苦苦追赶,渐渐陷入绝境。    这也正是赵括不怕秦军事先设伏,放心派出大军紧追王龁的根本原因——这一带,堪称是赵军防线的最紧固之处,秦军若事先有伏,赵军绝不会侦查不到。    这一状况,王龁事先也清楚,但他知道,白起既下达此命令,必安排有后招。不过,在他真的被赵军给逼到此地后,才愈发了解了此举的危险性。事已至此,秦军绝不可再退,否则就真的要被赵军赶至长平关下,全军覆没了。于是,他下令五万部下一齐努力回身,再与赵军追兵交战。    忽闻身后呐喊声大起,又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来到。王龁起初只道是长平关上的赵军也加入战场,大吃一惊,转身看时,却是白起派出的秦军后援,足足有十万人。这支援军之所以姗姗来迟,是因为他们并未杀向十几万赵军的身后,与王龁所部前后夹击;而是从丹水河上游绕了一个大圈——也就是途径长平关阵地前沿,以迂回的方式赶过来的,这样,他们便可和王龁所部顺利会师。    这支援军的主将,在见过王龁之后,带来了白起的命令:“上将军说了,我等可于此地修筑营垒,用作抵挡赵军之用!”    “什么,竟要我等在长平关前再筑起一座营垒!”王龁吃惊过后,随即下令十余万秦军依计而行。    是的,这就是白起针对“长平大决战”,精心准备的第一招:于险地大筑营垒,在长平关前锲下一颗大钉子,一下子将十多万秦军都扔入了赵军的包围圈内。    赵括那边,此时仍在等着捷报,结果见十几万赵军去了那么久,竟然还没和区区五万秦军分出胜负,心想这事倒有些古怪,便派人前往查探。探子跑去一看,大惊,慌忙返回营地向主将报告:“将军,有十万秦军突然出现,现已和王龁等人并作一部,正在长平关下修筑营垒。当地地势狭窄,我军将士已被王龁牢牢挡住,冲突不入。”    小探子不明战法,因而吃惊;这消息给赵括听了,却惹得他哈哈大笑。他与众偏将分析道:“秦军既知主帅被围,不得不倾巢出动来救。他这么一救,却是正好堕入本将军计中了。”    下属异口同声道:“为何?”    “先前,王龁率军向北逃去,我军则是由南向北一路急追。秦军若要救他,须得从丹水下游渡河,与王龁所部南北夹击我军,方是上策。可是他们却慌不择路,竟然从丹水上游渡河,齐齐地挤入了王龁军中,岂非让我军越围越多了?妙极,妙极!本以为此战,只能诛灭他五万秦军,如今局势有变,已能拿下秦军十多万人。此战一胜,秦军必大伤元气,非但长平可得,整个上党也势必落入我赵国之手。”    众人一想,这倒是真的。忙又问道:“那么将军,我等接下来该如何行事才好?”    “传令众将士,速速随我出战,不惜一切代价,务必要困住秦军主帅王龁!”    赵括集齐三十余万赵军之后,亲率他们驰出营地,全面出击。至于东壁垒防线,他转交由韩军将领冯亭(昔日,冯亭战败之后,率韩军残卒向北急退,投奔了当时的赵军主将廉颇)等人镇守。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如今驻扎在长平关前的秦军士兵有十余万人,因而,赵军若想强吃这支部队,需要五倍于他。赵括算算己方的兵力:先前已出去十多万,这时自己又领兵三十多万前去增援——不说五倍于秦军,也至少四倍于秦军了,可攻!    为防止王龁在混战中走脱,赵括大军一出,又立即兵分二路。一路向北而去,增援之前的那支部队,另一路则向西直驱,渡过丹水,顺着秦军援兵的行进路线,向长平关方向赶去,务必要将被围的秦军退路彻底堵死!    这一下子,赵军已有四十多万人投入了战局,可不是闹着玩的!很快,王龁便陷入了赵军的层层封锁,再难脱身了:向北看,有长平关;向东看,有百里石长城和东壁垒;往西看,丹水以西已被赵军占领;往南看,则更是糟糕,近三十万赵军,已密密麻麻地塞满了丹水东岸,连绵十数里而不绝。    形势固然严峻,但王龁此时心中倒不慌张了:上将军让我等修筑营垒,必仍有后招,先拖那赵括几日再说。    数日后,随着秦军营垒逐渐修筑成型,形势一步步的好转了起来。王龁见状,更加宽心了,只等白起亲率大军前来救援。    但又过了数日,白起却音讯全无,始终不见来救——按理来说,此刻秦军营垒既成,应当是赵军身后喊杀声大起,数十万秦军突然杀出,与王龁等人里应外合,全歼赵军主力才对……    但是,没有。除了依然深陷在赵军主力的包围圈中,不得脱身的事实之外,秦军的境况,和之前分毫不差。。    久而久之,王龁终于惊慌起来:这该死的白起若再是不来,我等十余万人得尽数死于此地矣!    要知道,无论是哪一场战争,哪两国军队交战,历来各国但凡出动大军,必有辎重部队跟在其身后,以确保粮草、箭矢、军需等事宜。而此次,由于王龁等人的作用只是个诱饵,后续的援军也是匆匆赶到,用作修筑营垒之用,十几万秦军一律只携带数日的口粮,到这时,早已吃尽。    幸好,十几万人之中,有部分人是骑兵,因此有一些战马,还算能应付一时。但长此被围下去,战马宰杀尽了之后,又当如何?    王龁急,但将其牢牢包围着的赵括却不急;当然,仍悄悄隐藏在秦军西壁垒之中的白起,不用厮杀,不用挨饿,最是不急。    这些日子,白起一直在暗中关注着战局。他不是见死不救,而是在掐算日程,日程不到,不好轻易用兵。    若期间赵括突然下令撤军,解除对王龁的包围,那也无奈何了,白起只好显出真身,尽遣主力杀下关去,尽量多歼灭一些赵军;若期间赵括不撤军,不肯解除对王龁的包围,那么,白起的“天罗地网”之计便可成功,从而实现他预想中的宏大战略,一锤定音。    遗憾的是,赵括对白起的战略构思尚一无所知,他仍在恪守着“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战术。对他而言,这么好的机会,再不趁机攻杀敌军主将,那么他十几年的兵法算是白学了。    王龁、赵括、白起三方,就这么耗着。终于有一日,白起掐指一算,日程已至。    于是他下达了第二道命令:“五千骑兵,出战!”    随着白起一声令下,五千骑兵突然从赵括身后杀出,将四十多万赵军反包围住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