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中文网 >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 > 孙武传 第七回

孙武传 第七回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七回:伍子胥连出三招,囊令尹欣然中计    吴王见孙武果然不同凡响,在孙武凯旋回国之后对他更加器重。又一年之后,吴国经过伍子胥、孙武两人精心整治,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已逐渐具备了和楚国对抗的硬实力。    现在新的问题摆在了吴王面前,那就是什么时候向楚国全面开战呢?    要知道,吴国的对手并非只有一个楚国。在下有言在先,楚国早已在吴国的东南方扶植了个越国出来,如今国力也不弱。如果吴国这时倾尽全力向西进发,难保越国不会蠢蠢欲动。    孙武和伍子胥这对好搭档,这时在吴国的下一步行动方向上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孙武认为,吴国应当首先攻灭越国,彻底消除南方的威胁。考虑到北方的徐国和钟吾国这时都已经变成了吴国的附庸,因此到那时吴国便可从容地举倾国之力一路向西攻打楚国,且进可攻退可守。这是万全之策。    伍子胥则强烈主张先灭楚后灭越。他认为:越国虽然实力不容小视,但由于越国地处东南和吴国一样强于水战而弱于陆战,因此丝毫不影响吴军主力西进伐楚。等到降服了楚国,那时再用吴军这把锋利的牛刀去杀越国那只小鸡,那还不是手到擒来?这是速成之策。    如果我们这时一味地抨击伍子胥急功近利,虽然不能说对,但也不能说不对。但如果我们能够回到过去,遥远地望见伍子胥那一次次的半夜惊醒——那是因为他又梦见了他父亲被楚王残忍杀死,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的此时的想法了。    由此,在下特引述一下金庸大侠在他的大作《射雕英雄传》中的著名武侠理论:两个好武之人同样的勤练武艺,一人勤练降龙十八掌,一人苦练全真派武功,十年之后,练降龙十八掌的轻松战胜了练全真派武艺的;等到二十年之后,两人差不多可以打成平手;三十年之后,形势发生了根本逆转:练降龙十八掌的那位再怎么苦苦练习,也无法赶上练全真派武功的那位了。所以说当时的全真教武学才是最高境界——所谓名门正派,天下正宗。    (以上只是金大侠的武侠理论,也无法实践——现实中没降龙十八掌这种武功,但是放在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以中国女排为例,在陈忠和时期,一直苦练技术和配合,结果数次夺得大赛冠军,其中雅典奥运会决赛最后时刻的大逆转更是成为了永远的经典;结果之后的教练蔡斌换了一套思路,大力提倡“高佬战术”,前期突然换了一拔高个子选手看似很是生猛,但却因此荒废了技术和配合,很快就被对手们给摸透了,中国女排之后也距离大赛冠军越来越远。)    但我无意评论哪种战术更好,事实上,稳妥战术和速成战术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市场。蒙古帝国利用速成战术,短短几十年之间横扫天下,从北亚一直打到欧洲中心;同样,谁能够利用速成战术刺激一下如今的中国足球,进个世界杯四强什么的,那也堪称是教练奇才!大家不妨根据吴国此后的发展,各自来分辨当时的情况——孰是孰非,大伙尽可各自揣度。    在两种战略的面前,阖闾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击败泱泱大楚”这个荣誉太让人流口水了,越早实现越好,何必要多等几年呢?    孙武和伍子胥虽然没有义结金兰,但也可说是惺惺相惜。眼见吴王更倾向于伍子胥的战略思路,他并没有表示不满,而是当即说愿意助伍子胥一臂之力。    由此,公元前511年,在阖闾、孙武、伍子胥三个“大胆狂徒”的策划下,堪称“蚂蚁啃大象”的伐楚战争,正式进入*阶段!    伍子胥不愧为和孙武齐名的一代名将(如果在当时搞个名将能力排行榜,伍子胥的能力应该稳进前三),他的战略构思才刚通过吴王审核,他就马上提出了具体战术方案。总的来说,是三点。    第一:扰敌战术。他建议把吴国当时不多的兵力再分成三份,每份一万多人,轮流不停地sao扰楚国边境。如果楚国派出大军援救,就立即撤回来,反正吴国的船快,等楚国大军千里迢迢的赶到时,吴军早跑远了;如果不救的话,那吴军好歹也是一万多人的专业军队,就可以顺势拿下这些边境上的小城池,掠夺楚国的人口和资源。每年这么来回搞,楚国被sao扰的够呛:屡屡出击,却总是扑空,白白消耗掉了大量的军粮;不救吧,吴军经过孙武训练战斗力还真不是白给的——上文提过的吴王僚的两个兄弟名叫掩馀、烛庸的,就住在楚国边境一座名叫养邑的小城里,楚国原意是用他们作为阻挡吴国的前线基地,结果只是因为楚军一次救援态度不够积极,就被吴军打破城池把二人给干掉了。    第二:诳敌战术。伍子胥是楚国的旧臣,知道楚国的虚实。他派人到处放出风声,说吴国外强中干,并且主力部队都派出去sao扰楚国边境了,总之只要楚国大军一到,吴国立即土崩瓦解。    楚王本来就被吴军无休止的sao扰战术搞的够窝火了,听到这个传言,立即兴师动众的派遣数万楚军东进伐吴。考虑前几次楚军对吴国的进攻都劳而无功,这次进攻前楚王还特意派人联系了越国,这样就能从西、南两个方向夹击吴国。结果吴国一看楚国动真格的了,立即严阵以待,吴王和孙武率领主力前往西线轻易的击败了没有名将率领的楚军,那边越国好不容易赶到吴国境内,一看楚兵都退了,还不赶紧逃?又被镇守吴国都城的伍子胥追着一顿痛打。越王一看势头不对,只得写信给吴王求和。就这样,吴国一石二鸟,既消耗了楚国,又逼和了越国,终于可以成功实施第三套战术了。    第三:分敌战术。楚国称霸南方数百年,一方面是因为楚国历代君主励精图治,本身实力强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楚国周围的众多小附庸国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环绕着他。这些小国从楚国身上寻求被保护的安全感,而楚国则依靠这些小国来守护着他的外围防线。    伍子胥现在就是要瓦解这些小国和楚国的联盟,让他们掉过头来,帮着吴国办事。    有朋友到这里就疑惑了?既然楚国那时候如此强盛,为何不索性干脆把这些小国给吞并了?    不是楚国不想,而是楚国不能!    要知道,这些小国家虽然都很小,但是数量足够多(加起来大约十几个),凝聚在一起也是不小的战斗力,加上春秋时期提倡“以德服人”,除非哪个小国的君主确实犯了大错,否则楚国绝不会直接加诸武力于他们。因为一旦他们团结起来从四面八方反抗楚国,楚国虽强也绝对难以招架。    另外,即使当时的楚国征服了这些小国家,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把守: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有限,各个强国都是地广人稀,而楚国尤其如此。楚国当时的辖区主要在今天的湖北、湖南两省,另外还包含江西、广西、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的少部分地区,加上那么多附庸小国一旦遭遇战事还都指望着楚国派兵救助——地域如此辽阔,即使养着百万雄狮也守不过来,何况才数十万而已?    当时的吴国就看中了楚国的这一弱点:你楚国虽强,却也做不到处处密不透风。今天我就先拿你的这个小盟友开刀,你不救?明天我就再接再厉去干掉那个!你救?那最好不过了。反正我地盘有限,也不怕遭遇同样的难题,便可直接出动主力击杀你的援军,让你越救越弱!    对吴国而言更爽的是:很多小国由于知道这时的楚国已经指望不上,因此只要眼看吴军开到边境,就立即和之前的钟吾国一样不战而降。    ——这也正是伍子胥实施该战术的最终目的。    反正跟着谁混都是混,何苦要受兵戎之苦?因此,很多小国虽然名义上还是楚国的附庸,但暗地里都已在和吴国互通书信。总之一句话,只要保证我们的安全,你们俩大国打起来谁胜谁负才不关我们的事哩。    要说明的是,这个前提是建立在楚国的主将没有足够才能的基础上。要是当时楚国的主将被换作孙武的话,则变成了下面这种情况:我领着几十万大军都没惹你,你才那点军队就敢来招惹我?我直接灭了你!    放眼远眺,吴国恰好就是拥有帅才(不仅有,而且有两个)的小国,而楚国却是没有帅才(其实还是有的,我们后面再说)的大国。因此,伍子胥的分敌战术也成功的得以实施。    吴国方面连出三招,且看楚国方面如何应付。    当时负责掌管楚国军队的令尹(楚国特有职位,权力等同于相国)名叫囊瓦。正所谓人如其名,从此人日后的表现来看,确实挺像个酒囊饭袋。他身居高位,偏偏能力和官位成反比,楚国摊上这么个活宝也算活该倒霉。不过,能力一般的囊瓦大人,实力却不一般——直接归属他指挥的楚军竟然有十万之众。    眼看着区区几万吴军在他眼皮底下兴风作浪,他表现出了极高的耐心,一忍再忍始终贯彻“不作为、不反抗”的应对策略。直到他听说有个名叫桐国的小国也归降了吴国之后,方才勃然大怒。    他的爆发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桐国虽小且不起眼,但却与楚国直接接壤,再不出手干预,吴国就要打入楚国本土了!    如今有十万大军在手,若是再避而不战,岂不叫天下人笑我囊瓦无能?    无论如何都要雄起一把。    于是,一直沉默的楚国终于开始了全面动员,囊瓦大人也正式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之前他除了贪污腐败似乎一直没干过正事)。    囊令尹果然不同凡响,一出手就领着十万楚军顺流而下,直逼吴国边境鄱阳湖一带。到了后,却又见他一改之前的气势汹汹,突然悠哉悠哉了起来,整天忙着欣赏湖光山色不亦乐乎,就是不见开打。    这也要怪伍子胥的之前“分敌战术”执行的太好——经他威逼利诱,已成功又策反了楚国的另一位小附庸舒鸠国。早在囊瓦尚未出兵时,该国国君就曾受吴国指使写了封书信给囊瓦,内容如下:“吴国之所以胆敢屡屡进犯,只是尚未遇到阻挠而已。只要令尹大人亲自出马,吴军必然闻风丧胆,向我大楚卑屈求和。”    于是,囊瓦才领着重兵前来,满心期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如今我楚国大军已到,你等即刻前去劝说吴军前来归顺,不得迟误。”囊瓦到后,不作丝毫战备,只是回信一封送到舒鸠国君手中。    连这种忽悠也能信?每当我看史书看到这一幕时,我就会揣度:这囊瓦的脑子里装的都是什么东西?    再看吴军的表现。    吴军果然“胆小怕事”,如同舒鸠国君事先预料的一样,囊瓦大人前脚刚到,孙武和伍子胥等人马上送来友好文书,态度极其谦卑。    “囊瓦大人英明神武,先前是桐国国君一厢情愿执意要归顺我方……我吴国乃是边鄙小国,岂敢随意接受?……且待我军为上国教训这等不识抬举之辈,随后立即撤退,见谅,见谅……”字里行间,谄媚之意毕现无遗。    囊瓦大人是何等人物,岂能和小小的吴国一般见识?于是他认真地回复二人:“你等既已知错,立即下令撤军便可,切记下不为例。”    书信发出后,他另行下令偏将公子简领着一万人从楚国的巢城出发,前往桐城,却没有下达任何的作战任务——在囊瓦看来,公子简这支部队的作用就是去顺利接收桐城归降的。    忙完这些后,他便打算就此撤军回国。此行虽然没捞到什么实质性好处,但面子却已经挣足了。谁料这时候下面的军士急忙来报:“不好了,吴国大军前来偷袭!”    “什么!”囊瓦大叫道:“不可能,绝不可能,他们可是有言在先……”    由不得他继续自信,前方楚军的急报不断的传来:吴军趁着囊瓦战备的松懈,大举进犯,楚军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一片混乱。    可恶的小舒鸠国,竟敢伙同吴国一起来骗我!好不容易才搞清楚状况的囊瓦恨恨地骂道。    可是,光靠骂人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就在他愤怒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楚军士兵败退回来,战况惨不忍睹。    必须赶紧撤退,他想道。    就此,囊瓦领着十万大军一仗未打,就在吴军的偷袭下仓皇的逃了回去。考虑到他人多势众,吴军也不敢追的太猛,因此他的逃跑工作进行的还算顺利。只是可怜了公子简,本以为是前去受降的,领着一万多人一路过来也同样没做防备,结果刚到桐国,吴军就伏兵大起,当场被活捉。然后吴军趁着公子简被活捉的当口,见他后方的巢城无人把守,直接也轻松拿下。    至此,伍子胥的三套战术成功实施完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