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中文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中文网 > 新南宋 > 第二十章 有钱了

第二十章 有钱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东家,你要我帮什么忙?”张小川问道。    “那个,你的那个西游记话本,不知道能不能让其他人用?”孙富朝张小川问。    “东家你的意思是让别人讲我的复场?”张小川诧异的问。    “这个,你要是能一天讲两场的话那就最好了。”孙富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我讲一场都口干舌燥的,两场还是算了。”张小川摆摆手,说道:“东家你的意思我明白,我的话本可以让别人用,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听到张小川的话,孙富连忙问道。    “我要抽两成的门票钱,少一CD不行。”张小川说道,完了后他还强调了一句:“少一CD不行。”    “这……”听到张小川的话,孙富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后,他才点点头,然后说道:“行,两成就两成。”    最终,孙富还是同意了张小川的提议,答应了两成的门票抽成。    另一边,和孙富谈好合同后,两人就去了一趟衙门,把契约的事情最终签订了下来。    下午,张小川回到了家里,开始动笔抄写西游记的内容。    与此同时,张小川觉得自己应该找一个“经纪人”了,专门替他打理与勾栏的事物。    比如盯着勾栏里一场评书收了多少钱等等,到时候分钱的时候才不会被坑。    如果老头的腿脚没有问题的话,他当自己的……不对,自己当他的经纪人貌似更加好,因为老头讲评书的本事比他高的多。    原本,张小川其实是并不想讲什么评书的,实在是老头没收入的情况下,他逼不得已而已,他情愿做做后勤工作都比较舒服。    现在他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并不是他讲评书的本领有多好,而是西游记这本书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优秀了,长篇小说,一枝独秀,优秀到没朋友的那种秀。    只要有这本小说的故事,不管是谁来讲,人气都不会比张小川自己讲的差。    老头看来是不行了,赵奶奶的话倒是可以考虑,只是她从来没有接触过这行,如果当自己经纪人的话,还需要交代很多事情。    最终,张小川决定就让赵奶奶当自己的经纪人,反正卖糖葫芦也赚不到几个钱,还不如帮他盯着两个勾栏,防止勾栏方面坑他。    于是下午吃完晚饭后,张小就找到了赵奶奶把事情向她说了一下。    听说张小川一天能挣几十贯钱后,赵奶奶很痛快的答应了张小川的请求。    晚上七点左右,张小川就带着赵奶奶来到了梨园棚,并且把赵奶奶介绍给了梨园棚的东家。    以后,张小川评书时,梨园棚收进门钱的时候赵奶奶会和梨园棚方面的人一起收,打赏也是一样,她也会帮张小川盯着。    另外,其他人讲西游记的复场时,赵奶奶也要替他盯着,因为也有两成的门票分成呢。    如果没有经纪人,这些工作都要由张小川自己盯着的话,他根本忙不过来,因为牡丹棚那边也有两场呢。    与两个勾栏都签订了契约,张小川的工作算是走上了正轨,接连几天时间,梨园棚都是两场爆满,一场是张小川评书西游记,一场是黄华为老先生讲西游记复场。    牡丹棚这边,随着张小川不短连载西游记评书,他的名气也是打了出去,他的评书几乎也是场场爆满。    与此同时,西游记的名气也是一下子就在大瓦附近传了开来,大瓦附近的百姓,就没有人不知道西游记的,就算没有听过西游记评书,也会从其他人口中听说西游记怎么怎么样等等。    也有其他地方的人听说了西游记后慕名而来。    另外,自从那天那些禁军听了张小川的评书后,几乎每天都有很多禁军过来听书,就算当天值班来不了的,也会第二天听一下昨天的复场。    牡丹棚的东家为了利益最大化,更是安排了两个人讲复场,上午一场晚上一场,而不管是什么时间段,只要是西游记评书,几乎都是场场爆满。    张小川在牡丹棚的评书时间,最后被安排在了下午一点左右,三点左右讲完,这样他就有从容的时间可以回去吃个饭然后转战梨园棚。    张小川现在的生活时间表是上午给孩子们上课,下午去牡丹棚评书,晚上去梨园棚评书,另外他还要花几个小时抄写西游记,过得非常充实忙碌。    另外,赵奶奶也成了一个大忙人,她一天要盯着五场评书和一场戏剧,生怕梨园棚和牡丹棚坑张小川的钱。    赵奶奶一忙,买菜做饭之类的活儿就落到了那些孩子身上,像十一岁的赵秀,就能炒一手好菜。    赵奶奶虽然忙的脚不沾地,但她是快乐的,因为她每天都能从两家勾栏中拿到差不多八九十贯钱。    其中牡丹棚,除了张小川自己所得的差不多三十来贯钱之外,两场复场,一场也能给他挣十六贯左右的钱,加起来就是三十贯左右,在加上他自己的主场,他一天从牡丹棚就能赚六十多贯。    梨园棚这边,张小川一场评书门票涨到了十五钱,他一场差不多能拿到十五贯左右,复场也有好几贯,加上改编成戏剧的钱,加一起差不多也二十五六贯。    所以,两个勾栏一共每天能给张小川带来八九十贯的收入。    这比张小川爷爷讲评书时一天好几场评书才挣三四贯多的不是一点半点。    张小川能赚钱了,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因为有钱了,他们的伙食就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吃的是菜叶粥,现在吃的是大米饭和白面馒头,而且顿顿都有rou吃,简直不要太幸福。    而且每个人都换了一身新衣,比起以前那种衣不蔽体的样子,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就算是这样,除了第一次大采购时花了差不多五十多贯后,这么多孩子光吃饭的话,一天能够花销的钱平均也不超过十五贯,这还是顿顿有rou的情况下。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张小川找了很多木匠给孩子们打造课桌,同时还采买了一批纸张和墨水让他们练字,至于笔的话则是张小川教孩子们自己制作的鹅毛笔。    考虑到以后有时间的话,他还准备把铅笔制作出来,铅笔的制作很简单,就是用石墨磨成粉和黏土混合做成长条模型,然后再用火煅烧就成了笔芯,非常简单。    最早记录的铅笔是15世纪中期被人发明出来的,当时的人不认识石墨,以为是黑铅,所以就把用石墨制作的笔称为铅笔。    目前,整个花销的大头,除了孩子们的吃食之外就是学习用品这一块了,差不多要好几贯的开销,这让赵奶奶心疼不已。    现在的花销,是以前的十几倍,不过这也没办法,总不能赚了这么多钱后,还让孩子们每天都吃菜叶粥,还衣不蔽体吧。    不过还好,就算是这样,扣除花销的钱之外,每天都还能存下六十来贯。    只是让张小川无语的是,几天时间后,赵奶奶又接收了好几个三四岁的孩子,这些都是父母生太多了养不活送过来的。    不过还好,多几个人吃饭也费不了多少钱。    按照这样的情况,每天存六十贯,一个月就能存一千八百多贯。    有钱了,张小川又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奶奶的房子虽然大,但是容纳上百个孩子却还是有些拥挤。    所以他计划买地建一个更大的房子,至少给孩子们上课时不用待在太阳底下才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