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还在排队的读者都懵了,不知道为什么里头突然变得这么热闹,这是咋回事?难道是张潮在朗诵书中的片段,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这倒是常有的事。
一下让等待的读者们更加期待了。
此刻纽约公共图书馆外的人龙已经超过3百米,加上内场等候的读者,总人数已经接近千人,还有从纽约各处源源不断赶来的读者。
其中很多都是从「Me Too!」才开始认识到这位中国青年作家。他们来,不是因为对张潮的感兴趣,单纯就是想支持一下这位敢于向“滥用种族歧视”开炮的勇士!
这种热度,在美国本土的畅销书作家当中也是比较罕见的。不得不说,张潮身上的“争议体质”让他无论在哪片土地上都备受关注。
台下的艾丽丝·梅休和大卫·米勒绝望地捂住了眼睛,张潮这是彻底让这场“闹剧”奔着不可收拾的方向去了。
他们都能想象,今天之后美国的文化舆论界会乱成怎样一锅粥。而且看现场的读者反应,八成还会有现在时兴的“个人社交媒体”下场搅局。
这对一向保守经营立场的Simon&Schuster出版社来说,是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形!
但转机很快出现了——
挑起这场“战争”的刘易斯·兰帕姆像是下了莫大的决心,再次发言道:“先生,恐怕你误会了我刚刚的问题的意思,可以容许我解释一下吗?”
张潮当然无有不可,同意道:“没问题,你可以再说一遍。”
刘易斯·兰帕姆深吸一口气,道:“我那个问题的意思其实是——你创作《大医II》这部,是为了促进中国和美国的读者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
尤其是让美国读者懂得‘中国式完美’在中国摆脱苦难历程当中,起到的精神象征作用——是这样吗?”
话刚落地,后排的读者中就响起了嘲讽的怪笑声,还有人大声喝着倒彩:“好样的!兰帕姆先生!”
张潮则满意地点点头——这位老哥还是很灵活的嘛——道:“你说得太对了,我的目的就是这样。我在一开始就说了,文学一叶孤舟,让世界上的人们可以彼此联系。
我想兰帕姆先生对《大医》这部的理解,是深刻而准确的。”
刘易斯·兰帕姆听到张潮这么说,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庆幸自己能“安全着陆”。至于后排读者的那些嘲笑,他就当没听到。
张潮则面不改色,仿佛刚刚发生的一切是理所应当,全在自己的计划当中。
老太太艾丽丝·梅休虽然见证过无数作家的风采,但真的没见过张潮这种“怪物”。
作家嘛,性格往往两极化——要么特别“原生态”,“社恐”如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往往对媒体退避三舍,不管夸还是骂都不太回应;
“粗暴”如亨利·米勒(《巴黎暖冬》)、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则不时批评媒体的浅薄、无知,几乎三天两头都要diss一下记者们。
要么特别“社会化”,例如做过记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永远不会在媒体面前说错话,至始至终都是一副大师做派。
张潮与他们所有人不同,他似乎视“媒体”为纯粹的玩物或者工具,能从容地在“紧张的对抗”与“和谐的对话”当中反复横跳。
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挑衅,张潮似乎都能让提问者显得格外愚蠢和窘迫,甚至如刘易斯·兰帕姆一样被迫把自己的问题给坐……吃回去。
艾丽丝·梅休悄悄问身边的许蕊雅道:“张,他一直如此吗?”
许蕊雅一笑,点头道:“我想他还没有进入‘战斗状态’呢?你看,这不是还给了兰帕姆先生一个体面的收场吗?”
老太太闻言一阵恍惚。大卫·米勒之前就已经见识过一些张潮的媒体“攻防战”,等于打过预防针了,不过此刻看到张潮的实际操作,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要知道在美国,像刘易斯·兰帕姆这样能为大型杂志写专栏的记者、自由撰稿人,是何等的骄傲。
用各种刺激性问题挖坑让名人跳,甚至直接进行挑衅式提问,然后在专栏中居高临下地进行点评,往往是他们赢得读者的手段。
尤其像这种没有现场直播的新书发布会,虽然有一堆记者,但是各家的角度各不相同,实际相当于一个充满分歧的信息黑箱,对作者发言的转述、评价,完全取决于评述者的立场和操守了。
能让他们捏着鼻子,把已经问出口的问题改个口径,不啻太阳从西边出来。
只有刘易斯·兰帕姆有苦难言。从张潮反问他的第一个问题(《哈珀杂志》的宗旨)开始,就在暗地里把他往《哈珀杂志》与普通读者的对立面推。
张潮的那一番“鼓动”说服力很强吗?确实经不起仔细推敲,但是结合他的亚裔身份,和最近的「Me Too!」运动,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他仿佛真成了一个来自东方的、公道的、为弱势族群发声的布道者。
何况大家需要的其实不是张潮这个人说的话有多么“正确”,而是要一个可以引发“抗议”的抓手。
就好像张潮在上一世见识过的“佛洛伊德事件”——那位高喊“I can''t breathe”的哥们,即使事后被证明是个一身案底、充满威胁的人物,但也不影响当时人们把他当做“抓手”。
更让刘易斯·兰帕姆感到绝望的是,自己原本故意在张潮的“必经之路”上挖了两个坑,以为张潮无论如何都要踩一个,结果张潮的反应是什么?
他直接原地停下脚步,拿出铲子,把这两个坑直接挖得又大又深,足以把自己这个始作俑者,还有好多今天提问的记者都埋进去。
张潮是个异国作家,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
刘易斯·兰帕姆和其他记者们呢?则要面对无数读者的怒火和铺天盖地的舆论争议,说不定连饭碗都要丢掉。
这就是他要选择“解释一下”的原因——他必须先把自己挖的坑填上,取悦张潮,然后张潮才有可能也去填坑,放自己一马。
如果时间往后推10多年,倒是有句话可以总结张潮的思路——“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外耗别人。拒绝道德绑架、有事直接发疯。”
最熟悉和善于操弄种族议题的美国记者,结果被张潮用这招偷了家,心理的憋屈就别提了!
这时候大卫·米勒连忙出来打圆场,拿起话筒道:“我想大家已经没有别的问题了吧?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将「全美书评人协会最佳奖」的奖章,颁发给张潮!”
这时候张潮却道:“慢着,接受这个奖章以前,我还有事情要宣布……”